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歲逾花甲的李白,被朝廷大赦不用流放夜郎后,準備去金陵找族叔李陽冰,途經(jīng)宣城。
這已經(jīng)是他第七次到宣城,看著眼前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
前幾次都是呼朋喚友,談酒論詩,可滄海桑田,昔人作古,自己也已是衰朽之軀,茍延殘喘。
李白步履蹣跚地走著,竟兀自一人爬上了敬亭山,這條以前不覺長的路,如今卻走得非常吃力,每走幾步就要歇一下。
走到實在沒力氣了,就找了一處緩處坐下,喘著大氣用手錘了錘腰。
剛剛還有幾只鳥兒在耳邊嘰嘰喳喳,此時卻已高飛遠去,空氣中仿佛只有自己的踹息聲。
李白渾濁的眼睛打量著敬亭山,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但似乎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
李白嘴角苦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今卻是如此遭嫌,想我李白一腔抱負,滿腹才華,為何有如此境地?
李白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安史之亂后的漂泊流離,蒙冤受苦的牢獄之災,帶罪流放的屈辱之身,傷感襲上心頭,甩都甩不掉,情到深處,吟出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李白先寫眼前之景,眾鳥高飛而去,孤云也不愿意停留,似乎世間萬物,一切的一切都厭煩了詩人,要拋棄詩人而去。
后兩句,李白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充分展示了他豐富而精妙的想象力。
天地之間,仿佛只有敬亭山不嫌棄他,愿意和他在一起的,所以他們永不厭煩的彼此相看。
這里作者內心仿佛尋到一絲絲慰藉,沒那么孤獨。
其實不然,越是突出山的有情,就越顯現(xiàn)出人的無情,這恰恰讓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
這首詩李白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自己的孤獨絕望、懷才不遇的惆悵之感抒發(fā)得淋漓盡致,深受世人好評。
本以為李白這首詩是描寫孤獨的巔峰之作,沒想到50年后的一位詩人在貶謫之后,在面對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惡劣環(huán)境寫下的一首小詩,將孤獨描繪到了極致。
他叫柳宗元,出身世家,21歲時進士及第,意氣風華的投入工作,想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的面貌,他和好友劉禹錫積極參與了“永貞革新”。
不料短短進行了100多天,改革就失敗了,柳宗元也被流放到環(huán)境惡劣偏僻的永州之地當司馬。
從繁華長安到偏僻永州還不夠,朝廷還惡狠狠地告訴他“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意思就是即便朝廷大赦天下,而你卻不在赦免之列。
這其實就是宣告了柳宗元的仕途生涯永州司馬到頭了,而這時候他僅僅32歲。
如果仕途讓他絕望,可生活上也讓他萬分痛苦。
來到永州,實際上過著被管制、軟禁的“拘囚”生活。沒有棲身之所,只能和家人借居在龍興寺。
經(jīng)過半年,柳宗元的母親因病去世,而懷有身孕的妻子楊氏因為水土不服,最終卻因病難產去世,也沒有子嗣。
自古忠孝難兩全,對于此時的柳宗元來說,仕途無望,家族難旺,忠和孝,竟無一全。柳宗元在永州的孤獨、內心的絕望,可想而知。
一年天寒地凍的冬天,柳宗元披衣而出,看見了不可思議的一幕。
天地間只有漫天飛舞的雪花和江面上的一只孤舟,孤舟上還有一個披蓑帶笠,任北風呼嘯卻巋然不動獨釣寒江的落寞背影。
柳宗元大為所動,腦海詩情迸發(fā),寫下一千古名篇。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不是身處絕望之地,是不會寫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樣的詩。
“絕”、“滅”兩字用得錐心,鳥飛了,還會飛回來,人走了,也會回來。可是,鳥“絕”了,人“滅”了,那是永遠都不會回來了。
十個字,天地之間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沒有絲毫生機。
這樣一幅畫面,可謂絕矣!
就是在這樣背景環(huán)境下,他又看到了一位清高、孤傲的漁翁。
這位遺世獨立的漁翁,并未被這清寒肅殺的冰雪所懼,倔強在這樣萬籟俱寂中獨自垂釣。
天地獨有一人,柳宗元將孤獨描繪到了極致。
但他又告訴我們,孤獨并不可恥,因為那個孤獨垂釣的漁翁,有一顆倔強而冰雪般的心。
兩首五絕,您認為哪首更好?歡迎留言討論。
圖片來源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