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嘔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人參、白術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姜四兩。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按:本方治心下痞硬、逆滿、食欲不振確有驗,加半夏增橘皮用量尤良,肝胃疾多有此證,宜注意。
葉天士醫(yī)案:
1:江(五十)脈弦動。眩暈痰多。胸痹窒塞。此清陽少旋。內(nèi)風日沸。當春地氣上升。最慮風痱。(內(nèi)風挾痰)
明天麻 白蒺藜 桂枝木 半夏 橘紅 茯苓 苡仁 炙草
又 頭額悶脹。痰多作眩。外臺茯苓飲加羚羊角桂枝竹瀝姜汁法丸。
2:高(六八)脈 小帶弦。知饑不欲食。晨起吐痰。是胃陽不足。宜用外臺茯苓飲。
又 人參 白術 茯苓 廣皮 半夏 枳實皮 白蒺藜 地栗粉
3:胡(四六) 脈沉而微。微則陽氣不足。沉乃寒水陰凝。心痛怔忡。漸及兩脅下墜。由陽衰不主營運。痰飲聚氣欲阻。致痛之來。其心震之謂。亦如波撼岳陽之義。議用外臺茯苓飲合桂苓方。
人參 茯苓 半夏 枳實 桂枝 姜汁
戴 病去。神已爽慧。但本脈帶弦。平素有飲。為陽氣不足之體。年紀漸多。防有風痹。此酒肉宜少用。勞怒當深戒矣。議外臺茯苓飲方。
人參 茯苓 廣皮 枳實 半夏 金石斛
胡希恕醫(yī)案:
宋某,女性,44歲病歷號71969,1965年10月29日初診。腹脹納差已多年,經(jīng)針灸、中藥理氣和中等法治療癥或有減,但停藥后,腹脹納差如前。近狀:腹脹、納差、乏力、短氣、下肢浮腫、小便短少、大便酒,苔薄少,脈沉細弦。證屬胃虛飲停,治以溫胃化飲,與茯苓飲加味:黨參10克陳皮30克枳實10克茯苓15克蒼術10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
結(jié)果:上方服一月余,腹脹消、納如常。1966年3月11日隨訪如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