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自幼都聽聞過“聚寶盆”的故事,南京著名的“中華門”原名“聚寶門”,據傳說便與沈萬三的“聚寶盆”有著莫大聯系。在西方文明中,也有著與“聚寶盆”十分相似的神器——“豐裕之角”(Cornucopia,亦稱“豐饒角”“聚寶角”),它至今在西方文化中依然是幾乎家喻戶曉的象征符號。
“豐裕之角”源于古希臘,但它具體的來源有著不同的說法(可能本身就是多源的產物)。最著名的一個版本是:泰坦神的領袖克羅諾斯依靠推翻父親天空神烏拉諾斯而上位,后來為了避免自己也重蹈覆轍,他便吞噬每一個自己的孩子。
克羅諾斯吃掉自己的孩子,佛蘭德偉大畫家魯本斯繪制。
唯一免遭毒手的便是宙斯。為了保護小宙斯的安全,一群寧芙仙女將他隱藏到克里特島伊達山的洞穴內秘密撫養(yǎng)。母山羊阿瑪爾忒婭的奶則是宙斯主要的食物,神奇的山羊奶賦予了宙斯額外的能力和力量。后來再一次同仙女們的嬉戲中,阿瑪爾忒婭的羊角被意外地折斷了一支。然而這支斷角依然具備神力——可以源源不斷地生出水果、堅果等各種食物。為了報答養(yǎng)育之恩,宙斯將山羊角贈予了仙女們,并且許諾,羊角里的食物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便是“豐裕之角”的由來。
母山羊阿瑪爾忒婭和宙斯,它的羊角成為了后來的“豐裕之角”。
“豐裕之角”起源的另一種說法與大力士、半神英雄赫拉克勒斯有關。據傳說,河神阿刻羅俄斯(Achelous)為爭奪美女得伊阿尼拉(Deianira)化身為一頭公牛與赫拉克勒斯作戰(zhàn),卻依然被后者打敗,赫拉克勒斯折斷了阿刻羅俄斯的一只角。這件特殊的戰(zhàn)利品后來便成為了赫拉克勒斯的“豐裕之角”。
赫拉克勒斯
阿刻羅俄斯與赫拉克勒斯
美國畫家本頓(Thomas Hart Benton,1889-1975)1947年的壁畫《阿刻羅俄斯與赫拉克勒斯》,便反映了這場戰(zhàn)斗,不過本頓的畫風相當美國化。
由于“豐裕之角”自身迷人的屬性,它極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并很快成為希臘人、羅馬人心中富裕、豐饒、繁榮的象征。在許多雕塑、繪畫作品中,它經常被與諸如希臘地母神得墨忒耳、羅馬幸運女神福爾圖娜、財富之神普路托斯、羅馬富裕繁榮之神阿布恩丹提亞等聯系起來。甚至冥王哈德斯有時也被塑造為手持“豐饒之角”的形象。
得墨忒耳
福爾圖娜
阿布恩丹提亞與豐饒之角
手持豐饒之角的宙斯雕像
意大利畫家羅薩(Salvator Rosa,1615 – 1673)1658年的作品《財富的象征》,畫面中的羅馬幸運女神福爾圖娜正手持著“豐饒之角”。如下圖: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雕像底座上的“豐饒之角”
意大利雕塑家 Carlo Albacini (1734 — 1813)展現人們參加酒神狂歡節(jié)的大理石雕塑作品,人物手持的正是舉行豐饒之角。
雖然古希臘、古羅馬已經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但即便到了近現代,豐饒之角的形象在西方依舊具備旺盛的生命力。在美國,它常常被與豐收以及感恩節(jié)聯系到一起,甚至成為餐桌上經典的裝飾品。例如,美國東部北卡羅來納州的州徽上,便醒目地出現了豐饒之角;美國西北愛達荷州的州徽和州旗上,也有兩只“聚寶角”。
北卡羅來納州的州徽
愛達荷州州徽
除了美國,“豐饒之角”在中南美洲也很受歡迎。它甚至成為了四個國家國徽上的重要標志: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巴拿馬。
委內瑞拉
秘魯
巴拿馬
哥倫比亞
豐饒之角甚至在南半球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標志,例如澳大利亞人口第二大州維多利亞州(墨爾本所在州)的州徽便采用了豐饒之角的形象。至于歐洲,“豐饒之角”更隨處可見。例如,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的旗幟和徽章。
維多利亞州州徽
哈爾科夫市徽
哈爾科夫市旗
就像我們國人喜愛“聚寶盆”。喜歡說“恭喜發(fā)財”“大吉大利”一樣,西方人亦不能免俗,雖然所用符號不同,歷史來源不同,但人性相同,本質相當。了解一些“豐饒之角”的來龍去脈,可以幫助我們領悟世界各地文化五彩繽紛外衣下的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