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美國紐約港有一座巨大自由女神的雕像,這座雕像不僅僅是紐約這個世界級大都會的地標建筑。對于美國來說,她更是美利堅民族從英帝國手中爭取獨立的歷史見證。但是這座雕像的來歷,這其中有什么故事,也許有人真的不太清楚。
法國、美國獨立戰(zhàn)爭、美國自由女神像,這三者看起來并不搭界,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梢赃@樣講,沒有法國當年的鼎力支持就沒有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也就沒有百年后法國為紀念與美國結(jié)盟反抗英帝國的獨立戰(zhàn)爭勝利而贈送的自由女神像。也就是說這個象征著美式自由、民主精神的自由女神像,并非美國人自己建造,而是由法國著名雕塑家巴托爾迪歷時10年辛苦打造而成,是法國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的獨立100周年禮物。
雕像全名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國紐約海港內(nèi)自由島的哈德遜河口附近。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服裝,頭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舉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一塊銘牌,上面刻著July IV MDCCLXXVI,就是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頒發(fā)的日期。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象征著掙脫暴政的約束和自由。自由女神像是美國的象征,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的象征,表達美國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
那么,法國為什么在美國獨立100周年之際,贈送這樣宏大,寓意深刻的禮物呢?因為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中,遠在大西洋彼岸的法國給了美國巨大幫助,毫不夸張地說,沒有法國的幫助,美國還不知要在黑暗中掙扎多久,獨立之路恐怕任重而道遠,《獨立宣言》在實力強大的英軍面前恐怕只是一張廢紙而已。那么,在當年法國緣何這樣不遺余力地支持美國獨立呢?
這其中主要的緣故是一場發(fā)生歐洲大陸被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七年戰(zhàn)爭”,讓法國與英國結(jié)下了仇恨,從而改變了法國的政策走向。18世紀中葉,為了爭奪歐陸霸權及殖民地利益,當時全球殖民地面積第一的大英帝國與第二的法蘭西王國之間爆發(fā)了這場戰(zhàn)爭。歐洲諸國迅速抱團,形成了以法奧俄與英普葡兩大同盟國集團的對立。雖然沖突地點主要在歐洲,但波及了兩大國遍布全球的殖民地,進而引發(fā)了一場世界范圍的戰(zhàn)爭。
七年戰(zhàn)爭雖然英帝國沒有直接出兵到歐洲大陸參戰(zhàn),但它在戰(zhàn)爭經(jīng)費上給予普魯士大力支持,并在海上襲擾切斷法奧俄后方補給,而英帝國把重點放在了蠶食搶奪法國海外殖民地上。戰(zhàn)爭初期的法國在海上曾一度獲得過短暫的戰(zhàn)略優(yōu)勢。但是英國早在半個世紀前就成為了由資產(chǎn)階級掌權的現(xiàn)代國家,并在工業(yè)革命的摸索中積攢了相當可觀的家底,而法國卻還停留在波旁王朝統(tǒng)治下的封建專制時期。所以,法國在制度上就輸給了英國,而且英國還靠著島國的地理優(yōu)勢,隔著英吉利海峽對普魯士進行指揮并援助。
最后法國及其盟友一敗涂地,于1763年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巴黎和約》。這一紙不平等條約,讓法國喪失了海外的大片殖民地,這其中就包括了整塊新法蘭西,就是現(xiàn)在的加拿大。法國在北美大陸上經(jīng)營了百余年的殖民地,最終讓英國白白拿走,成為了英國稱霸世界的墊腳石。這讓法國非常仇恨英帝國。
然而,英國雖然是七年戰(zhàn)爭的最大贏家,海外殖民地面積不斷擴大,形成了后來的“日不落帝國”雛形,但是在整個七年戰(zhàn)爭中也付出了巨大,造成了國庫巨大虧空,而這天文數(shù)字般的虧空不可能只靠本國的稅收來解決。為了填平這巨大虧空,轉(zhuǎn)移國內(nèi)經(jīng)濟矛盾,英國開始瘋狂壓榨所屬殖民地,這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北美殖民地。
大家知道,自17世紀初,英國在北美新大陸建立起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以來,經(jīng)過一個多世紀的擴張,在這里英國已經(jīng)擁有了十三個殖民區(qū)。而且這些地方的經(jīng)濟發(fā)展十分繁榮。工業(yè)能造船舶,農(nóng)業(yè)能種植小麥煙草,國際市場競爭力不亞于英國本土的產(chǎn)品。
然而,殖民地再繁榮也只能是給別人做衣裳。176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印花稅法》,要求北美殖民地類似于像報紙、郵票這樣的所有印刷品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能發(fā)行流通,雖然這一稅法最后因為殖民地居民的強烈反對而廢止,但英國緊接著又推出新的《唐森德稅法》,對北美殖民地出口到英國的商品額外加收賦稅。
這樣在英國不斷加大稅收的高壓政策下,殖民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與英國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而英國不但無視居民生活,反而開始變本加厲,為了解決東印度公司茶葉的積存問題,嚴令殖民地販賣私茶。并由此引發(fā)了歷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導致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爆發(fā)。
1775年,殖民地反抗英帝國在列克星敦打響第一槍,殖民地與英帝國的戰(zhàn)爭正式打響。起初,殖民地的武裝只是散亂的民兵,后來在喬治·華盛頓的組織整合才逐漸形成大陸軍。即便如此,殖民地的軍隊也根本無法英帝國的軍隊相比,而且雙方力量相差十分懸殊。當時的整個北美殖民地的人口不過300萬,而這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親英派”,能夠打仗的民兵也就一萬多人,而且還面臨兵力不足、裝備落后以及十三塊殖民地之間相互不信任,起義軍領導指揮不靈等問題。
然而,英國在北美就有3萬多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部隊,且皇家海軍的總噸位處于世界前列。也就是說當時的英國正值國力的上升時期,是當時最強大的殖民帝國。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根本就不是它的對手,要想取得自由與勝利,就必須借助外力支持。這給法國報當年的仇提供機遇!
當時美國環(huán)視整個大西洋,有誰敢于大英帝國叫板呢?聰明的美國人把眼睛盯上了法國,因為一來只有法國具備這個實力,二來法國與英國是對冤家。遠仇不說,近恨就是之前的七年戰(zhàn)爭中的慘敗,致使法王路易十五飲恨而死,他的孫子路易十六接了班。當時駐法的美國外交官富蘭克林,為了盡快促成法美同盟,爭取法國更多援助,他在巴黎可謂跑斷了腿、磨破了嘴。
最后因富蘭克林的不懈努力和法王路易十六還記著以前仇恨,于是,在1776年法國提供了3萬支步槍和200余門火炮,第二年又援助了100多艘船的物資。然而,這些援助面對實力強大的英軍,卻沒有起到多大作用。在《獨立宣言》發(fā)表不到兩個月,英軍就攻下了北部大城市紐約。
此時的法王路易十六雖對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zhàn)爭有興趣,但始終對出兵參戰(zhàn)猶豫不決,因為國內(nèi)局勢不穩(wěn),資產(chǎn)階級蠢蠢欲動,一旦打了敗仗國內(nèi)就可能爆發(fā)革命。
直到1777年6月,一個名叫拉法耶特的法國年輕貴族帶著自己組織志愿兵,偷偷乘坐著自己買的船只前往了北美戰(zhàn)場支援美軍。然而,這個青年不僅有一腔熱血,而且還頗具軍事指揮才能,屢屢挫敗英軍,讓華盛頓和他的軍隊刮目相看,大開眼界。也使美軍一改之前雜亂無章的戰(zhàn)術,在之后不久的薩拉托加之戰(zhàn)中擊敗了英軍。
拉法耶特的加入和整個獨立戰(zhàn)爭局面的轉(zhuǎn)變,使一直處于觀望中的法王路易十六決定與美國結(jié)盟,并于1778年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正式承認美國獨立,向英國宣戰(zhàn)。
法國的參戰(zhàn),打破了當時英國以海上力量封鎖了整個東海岸,利用殖民地南部較多的親英勢力,先控制一部分地區(qū),然后與北方紐約據(jù)點遙相呼應,逐個擊破反英最堅決的幾個大州的總策略。軍事實力上,法國雖然不如當時的英國,且還未從之前的七年戰(zhàn)爭失敗中恢復元氣,但法國仍有一支能夠橫跨大洋的精銳艦隊。就憑這支艦隊,就讓英國的如意算盤變成了泡影。
之后,法國著名將領羅尚博爵士率領的遠征軍參戰(zhàn),成了實打?qū)嵉目褂⒅髁?。?781年8月進攻約克敦城的行動中,法國出動2萬多陸海軍,而當時由華盛頓領導的美軍連后勤人員都算在內(nèi)也不到1萬人。加上法國的300多門重炮火力,法美聯(lián)軍取得了這場關鍵性戰(zhàn)役的勝利,為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后,北美英軍再也沒有能力阻止美國的獨立浪潮,英國最終于1783年在凡爾賽宮與美方締結(jié)合約,承認了美國獨立。
幾百年已經(jīng)過去了,當年的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早已黯然失色,成為了當年苦苦掙扎的殖民地當今世界霸主美國的跟班小弟。法國雖然曾對美國的建立做出巨大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但是當年不遺余力的幫助,獨立百年自由女神之饋贈,是否還讓如今的超級大國美國想著念著當年之情誼,還要經(jīng)過實踐的驗證。法總統(tǒng)馬克龍曾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美國是我們的歷史盟友,并且將繼續(xù)作為我們的盟友。但是,作為盟友并不意味著要成為附庸。我們不應該依賴美國”。
當年法國支持美國獨立的行動,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不就是為了報當年七年戰(zhàn)爭的一箭之仇嗎!其實不管當時法國是怎樣想的,但是法國的行動卻造就了一個當今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如若沒有法國當年不遺余力的支持,那么美國要在黑暗中究竟要掙扎多久就未可知了!
這就是美國自由女神像的來歷和法國與美國獨立戰(zhàn)爭勝利的關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