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膝、胯、腰、肩、 肘、腕、手。
1、“腳"為九大關節(jié)之根基,在拳論中詳細的指出“力發(fā)于足,主宰于腰,行于脊,由脊而膊,形于手指"。練就一雙太極腳,方可在行拳中如地植根,與大地融為一體,不踩力,不抓力,十指舒松。行拳如行云流水,腳踏入地如春風拂柳,進步如履薄冰。
2、“踝”與腳連接,也叫腳腕子。松腳不松踝會影響全身的放松,不能松貫到頂,就不能夠節(jié)節(jié)貫穿松貫到指。所以,在松腳的同時,踝不著力會有熱脹感,使得從腳向上, 節(jié)節(jié)貫穿,周身松通。
3、“膝”是太極拳關注的重要關節(jié),它是大腿與小腿間呈上啟下陰陽變動之樞紐,因此在拳術中的應用也十分重要。在行拳過程中,膝的負載很重,不按正確的方法練習就會使膝受傷。太極拳對膝的要求弓步和坐步膝屈不過足大趾的大敦穴,臀部尾尖坐在后腳跟。
“弓步"要求三尖相照,即鼻尖、膝尖、 腳尖,前長三關,前腳實,而后腳虛,有入地之意無入地之力,于頂貫串對拉,三盤中正,目光平視神貫頂。“坐步"的關鍵部位要收腹股溝,形成腳底涌泉、會陰和百會要三點成一線,膝有不刻意上提之意,以松腳、踝自然提為準確,豎腰立頂,如此行拳膝不負重。
4、"胯"胯不松致使身體上下兩部分的連接處形成僵 點,在技擊中就會成為較勁的支點,措手便 輸。往下松胯比較困難,很難找到放松點。松胯要與提膝、松踝、松腳貫串一起同時放 松,使得“胯尖”以意往外兩側突出,然后意往 下松,襠開一線才有效果,這個動作看不到 外形,是在意念支配下進行運動的。切忌技 擊時閃腰移胯,隨意扭動雙胯旋轉似跳,不能放松雙胯扭動也是僵滯。
5、“腰”練拳中經(jīng)常提到“松腰落胯",到底怎樣松?如何去理解拳中的“主宰于腰"?王宗岳的論述中 有“活似車輪”、“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意 在腰間","腰”為體之中樞,承上啟下溝通上身下肢聯(lián)系的樞紐。
6、"肩”在技擊訓練中,有肩靠一技,在太極拳的套路中,每動勢都離不開肩,外三合首既肩于胯合,肩于胯不合身不正,"沉肩垂肘"肩要松,"含胸拔背"肩要松,陰陽變轉松腰的同時肩要松,寒肩氣上浮,肩緊全身滯。肩在太極拳中的每招每勢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肩松沉不著力,在預備式時,當氣運到夾脊穴時,意松左右至肩,使肩開,鎖骨有感覺,有意向外拉,然后雙肩下松,下貫到肘,到手,有麻脹的感覺。
7、"肘"滯上肢僵,肘自然下垂不著力就是,做動作時,肘形上提有下垂之意。外三合中有“肘于膝合",肘不垂肩要緊,膝不松腳要僵,腳僵既無根。
8、"腕”骨應松開,方可靈活,虛松不著力, 著力全身受制,松腕要配合松肩、垂肘、展 指完成,手指節(jié)節(jié)松開腕自然舒松。
9、"手”要舒掌展指,節(jié)節(jié)松開,在太極拳中 的手形很多,有拳、掌、勾、指四種。在行 拳中無論做那種手形,都必須做到節(jié)節(jié)松, 意到氣到,“形于手指”。
文章整理于網(wǎng)絡,旨在宣傳推廣太極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文章僅供豐富拳友太極知識,參考學習之用,若是拳友已有明師指導或者自有練習體系,不必依文全改,擇其優(yōu)點參考學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