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要發(fā)燒就不會出汗,不管喝姜湯水,還是吃藥或者刺血療法只要是汗出來了,燒就退了,伴隨著一些發(fā)冷的癥狀都會緩解。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不停的出汗還是發(fā)燒,這不是很奇怪嗎?
確實有這樣的,在中醫(yī)里,有個專有名詞“溫病”。
我記得有好幾年了,當時在省中醫(yī)院腎病科,有個年輕的小伙子慕名去找譚金川大夫:“我老高燒不退怎么辦呢?”說著話的時候滿臉的汗珠子滾落到臉上,都以為他在開玩笑。事實證明,體溫39°多,盡管一天不停的流汗,體溫一點都不下降。
這是第一次看到這個病,譚大夫當時就把這個病有關(guān)的條辨全背了一遍,佩服的我不要不要的,所以有著深刻的體會。
這個病叫“溫病”。
怎么得到的呢?
是感冒發(fā)燒了,很多的汗的正往外發(fā)的時候又受到了風吹,或者又受到寒氣,簡單來說就是感冒的時候得到的感冒。(這個說法不太專業(yè)但是比較容易明白。)
前幾天的一個朋友的親戚過來了,就是這種情況,比這個還復雜一點:
咳嗽的很厲害干咳,整晚上都睡不著,流鼻涕打噴嚏,低燒,不口渴,手上還有臉上有汗沁出來,骨頭節(jié)痛,很不舒服,每次到下午就低燒。脈陰陽浮數(shù)大,舌苔白。
分析一下病情:
骨頭節(jié)痛,流鼻涕打噴嚏,低燒,這是外有寒。
不停的出汗發(fā)燒,他的身上很灼熱,并不會因為出了汗就涼下來,所以我判斷這個癥狀應該是溫病。
綜合來說,就是傷寒兼有溫病。
有個特別的現(xiàn)象就是口不渴,我判斷的原因就是患者前幾天一直在輸液,雖然不停的出汗不停的喪失津液但是輸液會補充進去,所以暫時沒有口渴的現(xiàn)象發(fā)生。應該過幾天就會出現(xiàn)口干口渴。
我心里分析完了告訴他:您這個是因為在發(fā)燒的時候退燒的過程中正在出汗的時候受到寒或者風。
陪他一起來的我的朋友說是的,那天出了很多的汗出去受了點寒受點風,正如我說的那樣。
我們不妨把“寒”當成一類敵人A,“風”當成一類敵人B,當全身的毛孔都打開準備把A趕出去的時候,趁著這個空檔,B殺進來了,只要B在身體內(nèi)就會導致出汗,那么這個患者體大概有60%的B,40%以上的A,至于里面的咳嗽還有舌苔,看上去雖然是寒,也有可能是輸液造成的,暫時以脈為準。
處方:麻黃10石膏40姜3片大棗10個炙甘草10 3付
當天晚上出了一身的大汗,燒退了,一晚上基本上沒有咳嗽。
第二天晚上出的汗沒有很多,又有點低燒,咳嗽的比較厲害。
第三天上午針灸我又仔細的問診:口干,痰是白色的偶爾的有點,干咳,嗓子癢癢。
第三天晚上10點我微信問他怎么樣?有沒有發(fā)燒?
他回復我說暫時沒有什么事,沒有發(fā)燒了。
沒有說咳嗽的事,我想咳嗽應該是沒有那么快就好,既然不燒了那就在對癥治療一下咳嗽吧。
誰知也沒有復診,我想應該是輸液去了吧,可能是咳嗽的比較厲害吧。
后來我想,我為什么不能方子組合完美一點,燒退了的同時把咳嗽一塊治了呢?要怎么組合呢?
麻黃10石膏40姜3片大棗10個炙甘草10
在這個基礎(chǔ)上加杏仁:不行,干咳為主,本來咳嗽點痰出來就會好點,加杏仁把痰化掉更咳嗽的就更厲害了。
加半夏五味子干姜這個藥對,又怕因為輸液造成的假象,后來口渴了證明加這個藥對肯定不行的。
。。。。。。。。
有點頭痛了,想不出來,還是要面診病人對癥下藥才好!這樣想根本就不知道對錯,閉門造車!
這個小case因為病人不復診和微信不回復,也沒有可能結(jié)案了,就這樣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始有終!
最大的可能就是水平有限,我也很希望把他的低燒咳嗽一起治好,沒辦法,這種風溫的病人確實很少見,經(jīng)驗有限,學識也有限,要不都說老中醫(yī)老中醫(yī)呢,這個老呢,應該不是指蓄著山羊胡或者頂著一頭白發(fā)吧,更多的可能是經(jīng)驗,是手到病除的功力,是一種閱人無數(shù)后的睿智吧。
遠遠不夠,差遠啦!
修煉吧!
傷寒論認為: 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若自汗出,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