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和高溫天氣打起了持久戰(zhàn),任何需要出門的活動我都堅決說不,當然,除了上班。
可以說,在廣東的夏天,我這條命是空調給的,快樂是手機和西瓜給的。
當吹著涼涼的空調,啃著甜甜的西瓜,刷著有趣的手機,一副人生已經完滿的樣子時,我不禁想到悲催的古人。
在那個沒有手機空調WIFI的時代里,古人的夏天應該過得不怎么愉快吧?
帶著好奇心,我扒了扒資料,然后發(fā)現自己實在“too naive”!
人家古人不僅過得一點兒都不慘,并且還可以說是相當精致優(yōu)雅,消暑神器個個牛逼,簡直是開啟了全方位360度的消暑模式。
論消暑,還是古人專業(yè)啊。你是不是也很好奇?
雍正圓明園行樂圖(清 宮廷畫家)
住之篇:古代空調房
別看古代沒有電、沒有空調,機智的古人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智慧,建造了屬于那個時代的“空調房”。
這“空調房”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建造的“清涼殿”。
據《漢書》記載,清涼殿里有用石頭做的床,宮殿的四周掛上水晶簾子,用玉盤盛放冒著寒氣的冰塊,還有小宮女撲哧撲哧地把寒氣扇到各處。
清涼效果一點都不比現在的空調房差,室內簡直都可以結霜了(清室則中夏含霜?!镀邌ⅰ罚?。
到了唐代,這種“空調房”也叫“含涼殿”,相比漢代的“清涼殿”簡單粗暴地往屋里堆冰塊,“含涼殿”高級得不止億點點。
涼殿模型
它建在水池邊,利用復雜的機械原理,把水池里的水循環(huán)抽到屋頂降溫,水再順著屋檐流下來,形成人工水簾,清涼效果簡直杠杠的。
到了明清時期,可移動式冷源出現了,有點類似現代分體空調或冷風機。
當時叫“冰桶”,其實就是貯存冰塊的柜子。冰桶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當時那可是高檔“家電”。
除了“空調房”這種消暑設備,還有“風扇車”這種大型納涼家電。
《武經總要》中的“風扇車”圖
悶熱的夏天里,小小的蒲扇已經滿足不了古人的需求,為了追求更涼更爽的體驗,古人發(fā)明了“風扇車”。
有手動轉扇的、有水力做功的、有風力做功的,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改進升級。
精致的古人還會在室內擺上鮮花,讓風扇車把花香吹滿整個室內,使得“清芬滿堂”,這小日子過得多么有情調啊。
元 劉貫道《消夏圖 》局部圖
食之篇:冷飲轟趴
和我們現代人一樣,古人在夏天也是酷愛各種冰飲。
老祖宗也知道,夏天加了冰的飲料更好喝??墒潜辉诙觳庞邪。强稍趺崔k,當然是把冬天采集的冰給貯存起來。
于是在周代出現了最早的“冰窖”,冬天采冰,貯存起來等到夏天再用。具體是怎樣開采存冰呢?
例如紫禁城就有一處冰窖。
冰窖位于紫禁城隆宗門西南處,冰窖墻厚2米,深入底下1.5米,墻壁用涼石砌成。
每年冬天,皇帝派工匠從紫禁城護城河鑿冰切成方塊,藏進冰窖,等到來年酷暑供皇室使用。
當時,冰塊可金貴了,除了王室,有資格吃肉的官員,在夏天才有使用冰塊的資格(食肉之祿,冰皆與焉?!蹲髠鳌ふ压哪辍罚?/p>
別看我們現在有冰棍、冰淇淋、冰飲等這么多樣的消暑美食,古人的花樣可不比我們少。
基礎款就是各式“冷飲”,往消暑喝的飲料里加入冰塊攪拌,就制成了冰鎮(zhèn)酸梅汁、冰鎮(zhèn)綠豆湯、冰鎮(zhèn)米酒等冷飲。
除了加冰塊,還有加冰雪水的,叫作“雪泡”,如雪泡梅花酒、雪泡豆兒水。
劉松年的《斗茶圖》還將賣冰水繪入畫中
發(fā)展到宋朝,聰明的古人更是把水果、奶、冰塊混合在一起,發(fā)明了“冰酪”。
詩人楊萬里是這樣描述的:“看起來很膩口,吃起來挺爽的;看起來是凝固的,吃起來軟綿綿的?!保ㄋ颇佭€成爽,如凝又似飄。)
總之,冰酪的配方被馬可波羅傳到歐洲,改良后制出了我們今天的“冰淇凌”。
沒錯,冰淇淋是我們老祖宗發(fā)明的!
到了清末,市面流行一種新型飲料“荷蘭水”,也就是我們現在喝的“汽水”。
各式冰飲有了,還得有個盛放的容器呀。
于是就有了 “冰鑒”,相當于現在的“冰箱”。
戰(zhàn)國·曾侯乙冰鑒,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除了放冷飲,還能冰鎮(zhèn)其他食物和水果呢,供古人做一桌“冰宴”都沒問題。
可以說,我們如今這么多的冷飲種類,很多都是從機智智慧又懂得享受的老祖宗那里傳下來的。
衣之篇:薄汗輕衣透
除了吃住,古人在夏日的穿搭上也不將就,主要體現在面料上的不同。
夏日里,富人會穿羅和紗這種高級面料做成的衣服。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身穿紗羅衫裙的女子,可以隱隱地看到里面的抹胸和肌膚,有著“羅薄透凝脂”的效果。
李清照在《點絳唇》里寫到“薄汗輕衣透”,出一點點汗水竟然也能透過衣服,可見這衣服是多么的輕薄涼爽啊。
《北齊校書圖》中身披透明紗衣的學士們
不止女人穿,男人也穿。鑒于紗羅太薄透,男人一般還是會在里面穿上避免過分暴露肌膚的衣服。
有錢人可以買紗羅,那么普通平民該怎么辦呢?他們也要過夏天啊。
答案就是夏布。
明 夏布
夏布雖然沒有紗羅那樣輕薄透,但是因為紗質細軟、涼爽清汗,所以格外透氣散熱。
還有一種消暑神器——竹衣,俗稱“隔汗衣”。
因為貼身的衣服很熱,智慧的古人就發(fā)明了竹衣。
竹衣
竹衣采用了流行的魚網元素,隔汗透氣,設計可謂酷炫前衛(wèi)。
簡直穿上就能走時裝周了啊!果然潮流就是一個圈!
寢之篇:玉枕紗櫥
到了晚上,夏夜漫長,暑氣蒸騰,特別難耐。
聰明的古人就睡在“涼簟”上,相當于我們的“竹席”,清涼消暑,怡然入睡。
《槐蔭消夏圖》(宋 佚名)
夏蚊成雷怎么辦?別擔心,古人早就有一種叫“幬”的蚊帳,還會焚燒艾草來驅蚊。
遙聞“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是什么消暑神器,讓古人在夏夜“涼初透”?
那就是這個“玉枕”了。
除了玉枕,還有瓷枕、水晶枕、石膏枕等,枕著清涼入夢,豈不美哉?
玉枕
除了玉枕,還有一樣消暑神器,不得不說古人真會享受。
先來聽一則故事。
蘇東坡有一天調侃好基友佛印:“你有妻子沒?”
佛印笑答:“有,兩個?!?/p>
東坡大驚,佛印得意地解釋:“我夏天擁抱'竹夫人’,冬日懷揣'湯婆子’??刹皇莾蓚€妻子?”
蘇東坡聽后大笑。
竹夫人
這里說的“竹夫人”,是一種用竹條編成的圓柱體,中間鏤空,可以聚風散涼。
夜晚古人懷抱著它入眠,所謂“紅袖添香也添涼”,正是這種“添涼”的功能,古人親昵地喚之“夫人”。
好了,我已經帶你扒完古人的衣食住寢各個方面的消暑方式,你是不是也大開眼界?
論夏日消暑,還是古人懂得多些。
別看古人的生活沒有現代人那樣方便快捷,但熱愛生活的老祖宗們還是能憑借智慧,創(chuàng)造出精致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
真論起怎么享受生活來,沒準兒我們還拼不過古代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