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楊超越在《奇葩說》中表示自己照鏡子后被自己丑哭。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或許有人會驚訝,覺得像楊超越這樣貌美如花的明星都會說自己長得丑,那還讓長相平平的普通人怎么活?。?/p>
為什么這樣一位曾入選過亞太區(qū)最美100張面孔第3位的女性會說自己“被自己丑哭”這樣的話?難道是惺惺作假?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其實像楊超越被自己丑哭的這種現(xiàn)象,小編身邊不少朋友也出現(xiàn)過。
幾天前和朋友的聊天的時候,她提到經(jīng)常擔(dān)憂自己的外表,會在意臉上的“小瑕疵”;手臂上的“體毛”;牙齒的”縫隙”;鼻子的“形狀”。常常認(rèn)為別人會注意到,并嫌棄自己。
事實上朋友長得很好看,但是她依然會反復(fù)掩蓋感知到的瑕疵,并對瑕疵感到焦慮,時常擔(dān)憂他人會發(fā)現(xiàn)并嘲笑自己的瑕疵。
網(wǎng)上更有網(wǎng)友表示自己患上了一種“顏值”的疾病。
以下來自網(wǎng)友的描述
“我整容上癮怎么辦,多次整容仍然對自己不滿意,無法控制的想去整容?”
“我其余的任何地方都很自信,唯獨我最在意的外貌,讓我自卑的發(fā)狂,抑郁很久才走出來,但我始終不能釋懷。要怎么辦才好?”
“無法接受自己長相上的缺點,怎么辦?我是大小眼,笑起來左眼就跟沒有一樣。而且更糟糕的是,左眼里還有點黃色的色素沉淀,真的好難看啊……”
“我一直對自己的長相很沒有信心,就是不喜歡,別人怎么夸我都沒感覺,其實我也知道自己不算丑的,但是就是很偏執(zhí)把自己的缺點放大放大放大。真的很受不了自己這樣?!?/p>
像這樣的想法往往會被當(dāng)成是某人對美的追求,但你知道嗎,這可能也是一種心理疾病。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對自己外表的某部分不滿意是很多人都會有的想法,然而,當(dāng)開始對某個想象的或是微小到難以發(fā)現(xiàn)的瑕疵或缺陷,十分在意到會產(chǎn)生負(fù)面情緒或功能受損時,那么就很可能是患上了軀體變形障礙 。
軀體變形障礙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
軀體變形障礙,也被稱作畸形恐怖癥(Dysmorphophobia)(Perugi, Akiskal, Giannotti, Frare, Di Vaio, &Cassano, 1997),指個體過分擔(dān)心自己軀體外表的某些微小或完全不存在的瑕疵或缺陷。
BDD患者往往認(rèn)為自己沒有魅力或存在某些令人難以接受的缺陷,事實上他們的外表和正常人一樣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患者回應(yīng)這些想法和信念以強迫行為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如反復(fù)梳頭或掩蓋感知到的瑕疵,這樣的行為讓人不適卻又難以控制(Phillips, Didie, Feusner, & Wilhelm, 2008)。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大部分患者不能及時意識到這是一種心理疾病以及找不到有效的治療手段,也有可能會因為羞恥和內(nèi)疚感而隱藏癥狀 (Conroy, Menard, Fleming-lves, Modha, Cerullo, & Phillips, 2008; Grant, Kim, & Crow, 2001)。
BDD與自殺意念增加、妄想以及自知力較低緊密相關(guān) (Phillips, 2004)。BDD的妄想癥狀更為嚴(yán)重 (Phillips, 2004)。
妄想和非妄想癥狀都會給治療依從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許多患者寄于希望非必要的皮膚科、牙科以及其他整容手術(shù)來調(diào)整自己所知覺到的外表或軀體缺陷(Crerand, Phillipse, Menard, & Fay, 2005)。這些方法的治療有效性低下,往往導(dǎo)致患者產(chǎn)生負(fù)面情緒、加重癥狀、進(jìn)一步降低對自我的滿意度以及降低自尊水平 (Sarwer, Crerand, & Magee, 2010)。
部分患者反復(fù)進(jìn)行整容手術(shù)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jié)果,增加了個體患抑郁和自殺的風(fēng)險性。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BDD個體過分專注于自己想象中或輕微的軀體外貌瑕疵(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1994),導(dǎo)致患者產(chǎn)生顯著的負(fù)面和痛苦情緒,影響社會和職業(yè)功能。
BDD患者通常不愿與人討論自己對外表的擔(dān)憂,獨自生活在羞愧和絕望中。
BDD患者通常因共病其他心理障礙(社交焦慮,自殺意念,抑郁等)而尋求治療,但通常不會向臨床醫(yī)師主動表露自己的BDD癥狀。
以下小編會介紹BDD的常見癥狀,以及可能導(dǎo)致BDD誘發(fā)的原因。如果您發(fā)現(xiàn)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xiàn)類似的癥狀時,請及時向精神科醫(yī)生尋求幫助,進(jìn)行診療。
哪些癥狀與表現(xiàn)?
BDD患者最常關(guān)注的部分為:面部、頭部,其中包括皮膚(如疤痕,細(xì)紋等)、頭發(fā)(如頭發(fā)少或頭發(fā)太細(xì))、或鼻子(形狀和大小),但身體的其他任何一部分都有可能成為患者關(guān)注的焦點( Phillips, McElroy, Keck, Pope, & Hudson, 1993)。
雖然體型和體重也很有可能成為BDD患者的關(guān)注點,但是如果個體只關(guān)注體型和體重,就需要對進(jìn)食障礙鑒別。
與外表相關(guān)的侵入性思維會耗費患者大量時間并伴隨嚴(yán)重的負(fù)面情緒,以及強迫性行為(即,反復(fù)照鏡子,與他人進(jìn)行比較,偽裝掩飾,過度修飾打扮,摳抓皮膚;每日可能花費數(shù)小時在這些活動上)以試圖緩解痛苦情緒(Phillips 等, 1993)。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患者常常為了回避某些特定情境,人物或地點而選擇單獨出行;某些個體的回避行為嚴(yán)重到幾乎或完全足不出戶的程度,共病嚴(yán)重社交焦慮。
幾種常見的BDD癥狀表現(xiàn)包括:
過度花費時間關(guān)注別人無法注意或非常微小的外貌缺陷上
堅信自己外表上有致命的瑕疵讓自己看起來很丑陋或者有缺陷
相信他人會特別注意到自己的外表并且嘲笑自己
無法控制的試圖去修飾或掩蓋自認(rèn)為的瑕疵,比如反復(fù)照鏡子、打扮或者抓皮膚
試圖用造型、化妝或者服裝來隱藏自認(rèn)為的缺陷
多次將自己的外貌和他人對比
多次和他人確認(rèn)自己的外貌
有完美主義傾向
高頻率尋求做整容手術(shù),但是難以滿足
躲避社交場所
因為過度在意外貌而導(dǎo)致嚴(yán)重的痛苦和日常生活、工作、學(xué)校問題,以及其他功能
患上BBD的原因有哪些?
BDD的具體原因至今還沒有一個準(zhǔn)確的答案。和很多其他心理疾病一樣,BDD通常是幾種因素結(jié)合在一起導(dǎo)致的:
· 生理因素
有研究證實,BDD的發(fā)病機制有遺傳因素的影響,具有遺傳性。8%的BDD患者的家庭成員也曾患有相似的心理疾病,這是總體人群BDD患病率的4倍(Bjornsson, Didie, Grant, Menard, Stalker, & Phillips, 2013);7%的BDD患者的一級親屬曾患有OCD (Phillips, 2017)。
除此之外,異常的大腦運作模式也可能導(dǎo)致BDD。BDD患者的部分腦細(xì)胞出現(xiàn)異常,大腦某些部分的腦電活動水平較低,這讓患者無法對常見外部刺激做出正常反應(yīng)。
· 心理社會因素
嚴(yán)重事件很可能還會誘發(fā)BDD。研究調(diào)查表明,大多數(shù)患者曾頻繁因外表或相關(guān)原因被嘲笑、欺凌過,例如“我十歲時喜歡過一個同學(xué),但他卻用我太丑為理由拒絕了我”。除此之外,一些特定創(chuàng)傷性事件也會誘發(fā)BDD,例如生理或性虐待。
研究顯示,很多BDD患者曾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經(jīng)歷過身體或性虐待,78.7%的BDD患者表示曾遭受過童年虐待,包括情感忽視(68.0%)、情感虐待(56.0%)、身體虐待(34.7%)、身體忽視(33.3%)以及性虐待(28.0%) (Didie, Tortolani, Pope, Menard, Fay, & Phillips, 2006)。
參考資料: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Bjornsson, A. S., Didie, E. R., Grant, J. E., Menard, W., Stalker, E., & Phillips, K. A. (2013). Age at>
Crerand, C. E., Phillips, K. A., Menard, W., & Fay, C. (2005). Nonpsychiatric medical treatment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Psychosomatics, 46(6), 549-555.
Grant, J. E., Kim, S. W., & Crow, S. J. (2001).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in adolescent and adult psychiatric inpatient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2(7), 517-522.
Perugi, G., Akiskal, H. S., Giannotti, D., Frare, F., Di Vaio, S., &Cassano, G. B. (1997). 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in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dysmorphophobia).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Phillips, K. (Ed.). (2017).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hillips, K. A., Didie, E. R., Feusner, J., & Wilhelm, S. (2008).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treating an underrecognized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5(9), 1111-1118.
Phillips, K. A., Menard, W., Pagano, M. E., Fay, C., & Stout, R. L. (2006). Delusional versus nondelusional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clinical features and course of illnes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0(2), 95-104.
Phillips, K. A. (2004). Psychosis in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38(1), 63-72.
Sarwer, D. B., Crerand, C. E., & Magee, L. (2010).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in patients who seek appearance-enhancing medical treatments.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Clinics, 22(4), 445-453.
〓 泊恩聲明 〓
深圳泊恩臨床心理??崎T診部對于該文章?lián)碛兄鳈?quán)及其他相關(guān)權(quán)利, 未經(jīng)許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改編、轉(zhuǎn)載,該文章由北京海潤天睿律師事務(wù)所擔(dān)任法律顧問。醫(yī)療建議僅供參考,如有需要請咨詢專業(yè)人士或前往醫(yī)療機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