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魯 張?zhí)J 盧瑞瑤
摘 要:《道德經》作為我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一部經典的美學著作。其中蘊含了老子“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的思想,美是至高無上的,大道至美,強調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本文將從自然、社會和藝術三個角度來探析《道德經》中的美學思想。
關鍵詞:《道德經》;大道至美;美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B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01
《道德經》作為一部經典的美學著作,里面蘊含了老子對世間萬物的認識,老子把“道”比作世間萬物存在的本源,而美則存在日常生活中,包含在世間萬物里,用來鑒賞和評定萬物的一種方式,也都是對“道”外在的體現。因此二者結合,從中去感受《道德經》中“道”帶來自然、社會、藝術的美學思想。
1、道德經中的自然美學思想
自然的美,所指的就是世間萬物所自然而然呈現出的美感,是宇宙,是大地,是土壤,是心靈等形態(tài)下帶來的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而《道德經》中對于自然而然的這種狀態(tài)有著更好的體現,蘊含著更豐富的自然美學的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事都要遵循它的規(guī)律法則,不能違背。老子第四十二章提及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碧斓厝f物是一個整體,地球上的四時更替,自然風光都始于道。“道”被看作生態(tài)自然系統(tǒng)運動變化的法則和規(guī)律,老子認為,道之美在于自然,必然有道的特點,是一種自存自在,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從自然中感受道,從高山峻嶺,飛禽走獸等一些列大自然孕育出的生命里,奠定了“道”的自然美學思想,奠定了《道德經》中的美學基礎。
由此看來,按照“道”的理解,“道”不僅僅在于自然生態(tài)的和諧統(tǒng)一,也在于人與宇宙之間的統(tǒng)一,把生命和自己有機的結合,實現“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美結構。從而人既法地,亦法天、法道、法自然,人與物之間無界線、無區(qū)別、無差異、無對立。多年前老子就倡導了,人必須順應自然,才可以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強調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2、道德經中的社會美學思想
《道德經》中也蘊含著深刻的社會美學思想,在生活中去感受社會中帶來的美,從細小的事物里發(fā)現美,這就是社會美。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非絕對消極之意,它在某種意義上可視作一種特殊的“為”,“無為”是方法或手段,而“為”則是目的,即以“無為”之方式達到“為”之目的,這是一種極為高超、含辯證法思想的處世方略,恬淡無為以求全性保真,以平和樂觀的態(tài)度感受生命。“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崩献诱J為,不爭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樸實中的真實美。人應該清靜無為、順其自然,保持內心的安寧平靜。這也就是道之美。
社會美學思想應該建立在“無為”、“不爭”、“無欲”、“樸真”的基礎上,只有以此為基礎,人類生產勞動,人類的情感、理想和意志才有其美的價值,才能夠呈現出人類生命的社會意義。
3、道德經中的藝術美學思想
藝術美是指藝術設計出來的作品所呈現出的美感,是通過藝術家們的審美做出的設計品,要有一定的審美目標,實踐和理想與生活美丑特性在藝術形象中結合的產物。
藝術作品從某種意義上是將思想物化然后又從物中得到思想的表達以及引申。正如《園冶》中:“雖由人做,宛自天開?!边@句話,精辟的道出了古代園林藝術本與自然,高于自然的宗旨。中國的園林設計建立在尊重自然,把山水花鳥等各個要素有機的組織在一起,宛如一幅優(yōu)美的風景畫一樣。達到人工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也與老子的“自然而然”的思想相契合?!按笠粝B?,大象無形”。老子認為世界上無聲最美,無形之最美。用心去感受,自然地而非人為的美。所以藝術作品的呈現不能使人一目了然、一覽無余,否則就會使藝術作品味同嚼蠟,破壞美的創(chuàng)造和美的欣賞。
由此來看,深深的影響著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的《道德經》中,我們應挖掘精髓,仔細品讀,發(fā)掘其中的內涵,對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和文藝造詣都有著深遠的意義。而且對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學和我國的文學體系也頗有裨益。
4、結論
《道德經》中所體現出的美學思想博大精深,其對于美學思想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審美人格的造就和審美心胸的培養(yǎng)。在當今響遍世界的“回歸大自然”的吶喊聲里 ,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更加煥發(fā)出了東方智慧的高明和魅力。
參考文獻:
[1]梁海明.譯著《道德經》[M].書海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2]李澤厚,劉綱紀著.《中國美學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3]謝廖莎.《園冶》中的設計美學思想研究[D]. 山東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