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大志,向往劉琨、陶侃的事跡。咸康七年(341年),任瑯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溫任荊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權(quán)。次年(346年),桓溫趁成漢內(nèi)部不穩(wěn)之際,率軍沿長江直上,平定蜀地,漢王李勢投降,拜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后趙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亂,桓溫多次請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為中軍將軍、都督五州諸軍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溫。結(jié)果殷浩大敗而回,桓溫遂掌大權(quán)。
永和十年(354年),桓溫第一次北伐前秦,親率步騎四萬余人,水軍直指南鄉(xiāng)(湖北均縣),命梁州刺史司馬勛沿子午道(秦嶺棧道,通向漢中)推進(jìn),一路攻占上洛(陜西商縣),在陜西藍(lán)田擊破氐族苻健軍隊數(shù)萬人,進(jìn)駐霸上(長安東面),苻健以數(shù)千人退守長安,當(dāng)?shù)孛癖姟俺峙>朴瓬赜诼氛呤?、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fù)見官軍!’”(《晉書》),桓溫未乘勝追擊長安,反待敵自潰,期間本想將春麥?zhǔn)兆鬈娂Z,但秦軍已搶先收割,晉軍糧秣不繼,被迫撤返襄陽。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溫第二次北伐,擊敗羌族姚襄,收復(fù)洛陽。隆和元年(362年),桓溫建議遷都洛陽,又建議南遷的士族返鄉(xiāng),但遭到達(dá)官貴人激烈反對。前燕趁東晉君臣相互猜忌和牽制之際,重新占領(lǐng)洛陽。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為了樹立更高的威望,決定率步騎5萬北伐前燕,一路勢如破竹。經(jīng)金城時,“見前為瑯琊時所種柳,皆已十圍??辉唬骸惊q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涕?!保ā妒勒f新語》)在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忽逡巡不前,企圖“坐取全勝”。不久軍中絕糧,又聞前秦援兵將至,遂燒船、棄甲,自陸道撤退,鑿井而飲,行軍七百余里,途中遭前燕騎兵伏擊,損失三萬余人,大敗而歸。
掌握大權(quán)桓溫長期掌握大權(quán),素有不臣之志,頗羨王敦之舉。有一次,他撫枕而嘆:“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遺臭萬載耶?”咸安元年(371年),率軍攻壽春(今安徽壽縣),俘斬袁瑾。同年,桓溫廢帝司馬奕為東海王,改立簡文帝,以大司馬專權(quán),次年,文帝死,桓溫有代晉之謀,不久病死,由其弟桓沖代位。
桓溫北伐的動機(jī)大概跟劉裕差不多,企圖籍此立威,掌握朝權(quán)。
在北伐之前,桓溫已經(jīng)迫使晉廷給他加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很明顯,桓溫是想趁著北伐勝利的余威,回來后篡奪皇位,或者說至少是為篡位作準(zhǔn)備,但他的運(yùn)氣實在不好。
前燕當(dāng)時慕容垂還在,其指揮才能眾所周知,加上桓溫本是賭徒心性,敢于冒險,偏偏此次北伐過于遲重,不聽郗超之謀,結(jié)果在連戰(zhàn)勝利的情況下,最后糧盡退兵,被慕容垂所敗。
枋頭敗歸后,桓溫威望大減,方寸大戰(zhàn),便想用廢立的辦法重新樹立威權(quán),于是廢了司馬奕,另立簡文帝,這樣他就拿到了類似霍光那樣的輔政大權(quán),下一步就要篡奪,可惜一病而死,未能實現(xiàn)。
至于司馬奕,雖然被桓溫廢掉,但桓溫死后,謝安等人也無意讓他廢位,所以只能老老實實去當(dāng)他的東海王。
桓溫的后代為躲避劉裕追殺,一部分降后秦,另一部分逃入苗中,成為南蠻。
偏安江南的東晉朝廷盡力牽制和阻撓主張北伐者。祖逖功敗垂成,庾亮、庾翼兄弟力主北伐,也因大多數(shù)朝臣反對而未能實現(xiàn)。永和元年(345),原鎮(zhèn)武昌的庾翼病死,朝廷以桓溫為安西將軍、假節(jié)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代庾翼掌握上游事權(quán)。恒溫乘成漢政權(quán)腐敗,人心渙散之際,于二年冬率軍沿江直上,次年,平定蜀地,進(jìn)位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聲望極高。五年,后趙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亂,桓溫多次請求乘機(jī)北伐。六年,朝廷以揚(yáng)州刺史殷浩為中軍將軍、都督揚(yáng)、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委以北伐重任,企圖以此對抗桓溫。九年,殷浩大敗而回,免為庶人,內(nèi)外大權(quán)遂集于桓溫一身。 十年二月,桓溫第一次北伐前秦,親統(tǒng)步騎四萬自江陵出發(fā),經(jīng)析縣(今河南西峽)直指武關(guān)(今陜西丹鳳東南);水軍則從襄陽入均口(今湖北丹江口),直指南鄉(xiāng)(今湖北均縣東南);同時命梁州刺史司馬勛沿子午道(秦嶺棧道,從關(guān)中直南通向漢中)向前推進(jìn);并派別軍攻占上洛(今陜西商縣)。四月,桓溫在今陜西藍(lán)田擊敗前秦派來堵截的數(shù)萬大軍,進(jìn)至長安東面的霸上,前秦主苻健以數(shù)千人退守長安。關(guān)中百姓紛紛持牛酒慰勞,老人流淚說:“不圖今日復(fù)見官軍!”但桓溫未乘勝進(jìn)攻長安,而是坐待敵軍自潰;本可將已熟春麥?zhǔn)兆鬈娂Z,而秦軍已搶先收割,堅壁清野,桓溫終因軍糧不繼而于六月被迫撤退。十二年七月,桓溫第二次自江陵北伐,八月,在伊水(今河南洛陽南)大敗羌族豪酋姚襄的軍隊,收復(fù)洛陽。但很快還兵江陵,只留兩千多人戍守。以后潁川、譙(今安徽亳縣)、沛(今安徽濉溪西北)諸城相繼為前燕占領(lǐng)。隆和元年(362),桓溫建議遷都洛陽,主張永嘉以來流播的北人全部遷回河南。南下士族紛紛反對,而桓溫也只是借此威脅朝廷。東晉大臣相互猜忌和牽制,力量內(nèi)耗,給前燕可乘之機(jī)。興寧三年(365)三月,洛陽終于被前燕占領(lǐng)。興寧元年桓溫已進(jìn)位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次年,加揚(yáng)州牧。太和四年(369)又兼任徐、兗二州刺史。荊、揚(yáng)兩鎮(zhèn)由溫一身兼任。為了樹立更高的威望以便代晉,決定北伐前燕。四月,桓溫率步騎五萬自姑孰(今安徽當(dāng)涂)出發(fā),進(jìn)至金鄉(xiāng)(今山東金鄉(xiāng)北)。遣冠軍將軍毛虎生鑿鉅野(即大野澤,在今山東巨野北)三百里,引汶水會于清水(古濟(jì)水自鉅野澤以下別名清水),溫率舟師自清水入黃河。一路所向無敵,七月進(jìn)至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晉軍離燕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僅二百余里,燕主一度想出奔龍城(今遼寧朝陽),向前秦求援,同時令慕容垂率軍五萬以拒晉軍?;笢剡M(jìn)至枋頭后,不敢乘勝進(jìn)軍鄴城,又徘徊等待,妄圖“坐取全勝”。這時北方干旱,原水道已不能利用,進(jìn)軍之初,桓溫雖命豫州刺史袁真率軍攻譙郡、梁郡(今河南商丘南),然后打開滎陽的石門(即汴水入黃河之口)以通水道。袁真攻下譙、梁,卻沒能打開石門?;笢亟K因孤軍深入,軍糧不繼而被迫焚燒船只,拋棄輜重、鎧仗,從陸路撤退,鑿井而飲,行七百余里。在襄邑(今河南睢縣)遭燕軍夾擊,損失三萬多人。在譙郡再受前秦軍襲擊,又損失一萬多人。此役遂以慘敗告終。太和六年(371)十一月桓溫廢帝奕為東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簡文帝,自己以大司馬鎮(zhèn)姑孰專擅朝政。次年,簡文帝死,桓溫要求加九錫,作代晉的圖謀,但不久即病死,由其弟桓沖代領(lǐng)其眾。
三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