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皇帝,日理萬機,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折子處理不完的事情,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皇帝便會想各種辦法,適當?shù)摹皯小币幌拢宄滴蹙褪瞧渲械囊粋€。那康熙批奏折有多“懶”?大臣遞上六封折子他僅回了3個字,而且還經(jīng)常用。
有一次科舉考試,江南考場發(fā)生了一起十分嚴重的作弊案,負責人曹寅便將此事事無巨細的奏報給了康熙皇帝,一共寫了六封折子,而康熙看過之后,除了在第五封上做了稍長的批復外,其他的都是十分簡練的回復,就三個字,“知道了”。
現(xiàn)在,在南京一個博物館,收藏有康熙批閱過的31件折子,在這些折子中,有15件的批復是“知道了”,占了近半數(shù),由此可知,“知道了”這三個字康熙可是經(jīng)常用,那如此簡潔的批復是否就是表明康熙真的很懶,對政事不負責呢?
當然不是,除了提高工作效率外,還有一個就是對于一些輕緩之事的口語化的回復,專家解釋說:很多人以為“知道了”是現(xiàn)代的語言,其實這在古代就已經(jīng)開始用了,是一種很平常的口語化說法,因此康熙批復“知道了”一點也不奇怪。
除了“知道了以外,還有更簡潔的回復,在蘇州織造李煦遞上來的一件折子上,康熙就只批了一個字:是。
除了康熙外,雍正在批復折子時,也經(jīng)常寫“知道了”,乾隆的朱批中也有出現(xiàn)這三個字,不過頻率要低些。有歷史學者就說:每個皇帝的文化程度跟個人經(jīng)歷都不一樣,因此在批復折子時也會有很大不同,清朝也沒有關于如何批復折子的規(guī)定,康熙勤學又比較聰明,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處理方法,由于要處理的事很多,所以在奏折上的批復就會相對簡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