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好奇寶寶,我的周末時光總是與各種紀錄片和圖書相伴度過。慢慢地,書架也越來越滿,而其中半壁江山都被DK的那些大部頭百科書占據(jù)了!
最近我搞到一本《DK博物大百科》,可憐的書架又要遭殃了!
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大、沉。稱了一下,差不多得有7斤重了……
不用多說你們也知道,DK出版社是個百科專業(yè)戶。fighting 辣子雞aso培訓seo頭條
只要封面上印這下面這個logo,那基本上都是開本超大、裝幀精良的百科全書。
DK已經(jīng)出過那么多自然博物向的百科全書,那這本《DK博物大百科》有啥特別的?
一開始我也很疑惑,大致翻了一輪后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并非單純對各種知識點進行羅列。
盡管收錄了6000多幅插圖,涵蓋5000余個物種,但這本書真不只是信息量大那么簡單。
看看我們做的閱讀說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書中每個小節(jié)都有一套結構,從分類標簽開始,將小節(jié)分為若干“子組”,不但選出了一些物種進行“特寫”介紹,還盡可能多地列出了相關物種。
等不及?可以先戳下圖開搶了!
領券+直降
戳上圖立減160元
這書放棄了傳統(tǒng)百科全書的套路,沒有上來就火急火燎地狂列知識點。
《DK博物大百科》就像一個老師,先用了幾頁篇幅介紹地球環(huán)境和地理知識——進而引出了生命起源、物種進化的概念。
這本書中,我尤其喜歡這棵巨大的“生命之樹”——從簡單的原核生物到現(xiàn)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生命形態(tài),物種演化的過程一覽無余。
接著往下翻,繼續(xù)詫異,《DK博物大百科》竟然用了整整一個章節(jié)講地球的礦物、巖石和化石。
雖然這些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很少有百科全書把生命體和非生命體放在一起講述。
仔細一讀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野心”還真不小!
回溯地球46億年的漫長歷程,倘若歷史稍有不同,我們今天可能也不會在這里。
復雜多樣的生命形態(tài)又是怎樣演化出來的?
物種的命運交織在一起,之間有怎樣的聯(lián)系?
這是《DK博物大百科》所希望與大家探討的內(nèi)容。
國內(nèi)引進這本書的版權后,耗時6年,中文版才最終出爐。
畢竟《DK博物大百科》涉及方向太復雜,并且都有縱深,翻譯和審校都請到國內(nèi)十多位頂尖的專家參與。
你們看看名單感受一下:
國家動物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張勁碩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朱坤
北京林業(yè)大學 吳海峰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何長歡
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研究所 張興春
中國科協(xié)青少年活動中心 姜景一
中國科協(xié)科技會堂 鄭浩然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然
北京市地質(zhì)研究所 馬志飛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劉冰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于古人類研究所 邢路達
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姚云志
國家衛(wèi)星氣象中心 郭徽
這本書非常適合像我這樣的業(yè)余愛好者——并不硬核,沒有整天啃論文的耐心。
再說了,過于碎片化的閱讀,也沒辦法幫助我建立起知識體系和思考框架。
《DK博物百科》并不是單向的知識點輸出,閱讀的感覺就像是在跟一位老教授進行探討。
特別是知識框架的構建,讓我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只不過這次老師都是各個領域的頂尖專家。
展現(xiàn)地球生命從無到有、由簡至凡的演化歷程,,收錄了6000多張插圖,5000余個物種,更重要的是幫你建立起一套“閱讀自然”的思維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