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最具標志性的特征,恐怕非木星的大紅斑莫屬了。
大紅斑是木星上一個巨大的反氣旋風暴,位于木星赤道以南22°的地方,其大小足以裝下兩個地球。只要是反映木星的電影和紀錄片,大紅斑都是當仁不讓的出鏡明星,讓人為之驚嘆和震撼。
不過,最近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科學家格倫·奧頓的研究稱,木星的大紅斑正在神秘解體,或許20年內,我們就再也看不到太陽系這個標志性的巨大結構了。
第一個發(fā)現(xiàn)大紅斑的人,被認為是羅伯特·胡克——牛頓一生最大的敵人。他是17世紀英國著名博物學家、發(fā)明家,提出了胡克定律這一描述材料彈性的基本定律,以及萬有引力的平方反比關系,胡克還設計制造了真空泵、顯微鏡和望遠鏡,以進行觀察和研究,細胞一詞的英文“cell”也是由他命名的。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先驅,因為與牛頓的交惡,而被打入歷史的另冊,甚至被牛頓取下了在皇家學會的畫像,迄今沒有一張被確認為胡克的畫像留下。而牛頓也因為和胡克的矛盾,一直將早已完成的《光學》束之高閣,直到胡克去世后才拿出來出版。
1664年,胡克第一次描述了木星上的巨大斑點,不過他描述的斑點是在赤道北邊;1665年喬凡尼·卡西尼的描述,則被認為是令人信服的大紅斑的首次描述。所以算起來木星上這個巨大的斑點,至少已經(jīng)存在350多年了。
大紅斑東西長24000到40000公里,南北寬12000到14000公里,可以裝下2到3個地球,你大抵可以想象它有多么的巨大;然而即使如此,大紅斑在木星表面也只占據(jù)了很小的地方,木星的龐大由此可見一斑。
根據(jù)科學家們近年來的觀測,木星南部似乎有渦旋從東向西進入大紅斑,導致紅斑邊緣開始形成刀片狀的特征。隨著風暴的不斷旋轉,這些羽狀物可能正在從大紅斑剝離,而大紅斑也在不斷萎縮,最終可能在20年內徹底消失。
目前還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大紅斑的萎縮,不過根據(jù)奧頓去年的說法,大紅斑自19世紀以來已縮小了17度,當時大紅斑可能橫跨了56000公里,可以裝下4個地球。雖然我們不知道大紅斑究竟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但如果繼續(xù)這樣下去,它很可能會很快消失,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我們就可能再也看不到太陽系這個巨大的標志性特征了。
殊為遺憾不是?大紅斑實際是木星上的巨大風暴,本身就千變萬化,肆虐了這么久,它也確實該休息一下了。倒是牛頓和胡克這對歷史上著名的科學仇敵,很難想象以前的科學之爭竟然會激烈到如此地步,甚至達到了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步,不知是科學之幸,還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