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門是北京外城最大、最雄偉的城門,同時也是北京南中軸線的起點。外城修建了以后,永定門就取代了正陽門的位置成為了整個京城的南大門。當初修筑外城是為了國家安定,所以永定門取“長治久安”之意為名。
(圖1. 永定門城樓正面照片)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初建成的永定門城樓很簡單,而且沒有甕城和箭樓。直到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才增建甕城,但甕城上只有券門,仍沒有箭樓,其箭樓是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之后增建的。
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永定門,提高了永定門城樓的規(guī)制,使之成為外城中最大、最雄偉的城門,符合了北京南中軸線起點的氣質。永定門城樓進深很小但卻很寬、很高,為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正脊和戧脊上的望獸和脊獸也一應俱全。由此看來,永定門雖不如內城門考究,但卻比外城其他六門精致了許多。
(圖2. 1921-1924年 喜仁龍拍攝 永定門城樓)
永定門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臺通高26米。
(圖3. 永定門城樓、甕城、箭樓)
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甕城墻頂寬6米。
(圖4. 1916年拍攝 永定門箭樓正面)
(圖5. 1921-1924年 喜仁龍拍攝 永定門箭樓背面)
箭樓規(guī)制與城樓差距較大,不甚協(xié)調;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2.8米,進深一間6.70米,高8米,連城臺通高15.85米;南、東、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層,南面每層七孔,東西每層3孔;箭樓下城臺正中辟一券洞門,與城樓門洞正對。
(圖6. 1900年拍攝 照片顯示城樓遭八國聯(lián)軍炮擊部分損毀。)
(圖7. 1902-1905年拍攝 永定門城樓 損毀部分已經修復)
(圖8. 1921-1924年 喜仁龍拍攝 永定門全貌)
(圖9. 1930年代 永定門外護城河景色)
(圖10. 1946年拍攝彩色照片 永定門全景)
(圖12. 1950-1952年拍攝 甕城已經拆除,箭樓獨立。) 從1950年始,永定門甕城城墻被陸續(xù)拆除,并在城樓東西城墻上各辟一豁口通道;
(圖13. 1952年拍攝的永定門箭樓和城樓,當時甕城已經拆除,露出孤零零的箭樓。)
上世紀五十年代,是否拆除這個中軸線南端的永定門一直在爭論。有人提出,已經保留前門了,就沒必要保留永定門了。梁思成說外城應該保留永定門做為中軸線南端的標志。1953年,林徽因肺病已經幾乎說不出話,但為了保住永定門城樓不被拆,她曾指著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鼻子說:“你們拆去的是有著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會后悔,那時你們再蓋的就是假古董!..."兩年后含屈死去。之后永定門城樓和箭樓還是因為“妨礙交通和有安全隱患”而被拆除!但她的一語成讖,2004年,“假古董”永定門城樓重修竣工。
(圖14.1954年在永定門城樓下調頭的有軌電車)
在1957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大規(guī)模拆除城門之后,1958年永定門城樓就以“妨礙交通和有安全隱患”為由被拆除了。
永定門在1958年結束了它的“前半生”,它為北京的南大門整整站崗405年(1553~1968)!人們期待著它的重生!
(照片源自網絡 向上傳者致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