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合浦,很容易就想到南珠,也就是合浦珍珠!
合浦的珍珠成名很早,兩千多年前開始,不說聞名天下,那也是廣為流傳,那時候珍珠是貢品,也是硬通貨之一。到東漢時,更有一個“合浦還珠”(亦稱“珠還合浦”)的成語故事被史籍所記載下來,流傳至今。
像這種由一個地方名,加上這個地方的特產(chǎn)合成的成語,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少見的,好像也是唯一的一個。換個角度說,也是合浦延續(xù)了兩千年的城市宣傳名片標簽了。
如今,合浦之名還在,珍珠依然,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合浦這地,合浦這珍珠好像有點名不見經(jīng)傳了。
畢竟,二千年過去,時代變了,合浦,也變了,從行政角度來說,這個名字,也是一擼到底了。
沒被擼之前,合浦這個名字,代表的等級還是很高的。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漢令伏波將軍路博德領(lǐng)大軍平定嶺南,把南越國給收拾了,為了管理地方,分化地方,武帝把原來的嶺南三郡拆分變小,改置七郡(后增儋耳、珠崖為九郡),七郡分別為南海、郁林、蒼梧、合浦、、交趾、九真、日南。
合浦這個地名就這樣走上了歷史舞臺。
這個合浦郡可以說算是一個“省”的建制了,以原秦,南越的三郡南部臨海地界設(shè)為合浦郡??ぽ犖蹇h:合浦,徐聞,臨允,高涼,朱崖。其中,郡治在合浦,郡縣同名,據(jù)說取大河與大海匯集之處,稱之為合浦。
合浦郡的范圍就大了,按現(xiàn)在看就是現(xiàn)在整個北部灣加南寧,橫州,玉林的部分,廣東湛江,茂名,陽春,開平等大片區(qū)域。
郡治合浦縣轄地則為今合浦、北海、浦北、靈山、欽州、博白、廉江、容縣、北流以及邕寧、橫州的一部分。
不過,在郡縣上面,還設(shè)一個“部”級行政,合浦郡屬交州刺使部,這個交州刺使部幾乎是今天的廣東,廣西,安南大部。
因為郡縣同名,同時期出現(xiàn),只是一個代表大行政級別為郡,一個代表小行政級別為縣,所以這兩個“合浦”名字代表的歷史走向,就不一樣了。
合浦郡在三國吳時期,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孫權(quán)第一個年號),在嶺南顯赫一時的交趾太守士燮去世,于是孫權(quán)決定新劃分嶺南各郡的行政建置,把交州刺使部分出一個廣州刺使部,實際上就是為了減弱士氏家族對嶺南的影響,分化士氏家族的勢力。
原交州刺使部的交趾(今越南河內(nèi)東)、九真(今越南清化西北)、日南(今越南美麗)三郡為交州,以戴良為刺史;以蒼梧(今廣西梧州)、南海(今廣東廣州)、郁林(今廣西桂平西)、合浦(今廣西合浦東北)為廣州,任命原交州刺史呂岱為刺史,
沒過兩年,公元228年,可能是江南之地吳國王室貴族對珍珠的喜愛與需求,知道“東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說,所以,在合浦大力發(fā)展珍珠業(yè),并把合浦郡改為珠官郡。這個就很直白了,可能是吳國對珍珠產(chǎn)業(yè)的一種重視。
但是,到了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孫權(quán)第四個年號),孫權(quán)為了鞏固對交州的統(tǒng)治,對今天東南亞地區(qū)的那些古國進行友好交流。可能覺得“合浦”這個名字曾經(jīng)用過幾百年,知名度較高,影響力比較大,所以,又把珠官郡改回合浦郡(還有一種說法是到孫亮時期才恢復(fù))。
到晉代以后,這個合浦郡的歷史變遷就變復(fù)雜了,特別是隨后的南北朝,雖說主要的沿革是差不離的,但對于時間,那可是十本古籍得有十五種說法,各說各話,所以后世的《合浦縣志》《廉州府志》等等,都沒有多少統(tǒng)一,都有不同的說法。
比如說,合浦郡被改為越州,普遍認為是南北朝時期,劉宋的太宗劉彧,泰始七年時改制的,但前代的西晉司馬炎也有個泰始的年號,所以,也有人認為是西晉改的,這同年號又同字,但歷史可就差了一百多年了。所以,在后來的康熙《廉州府志》中,干脆就跳開南北朝這一段不提,從晉直接講到隋。
不管怎么說吧,劉宋泰始七年(471年),合浦郡析置越州,臨鄣二郡。后來又把合浦縣,徐聞縣兩縣合并為合州。
可以說,合浦郡這個大行政已經(jīng)是名存實亡了,這個名字暫時消失停用了。
隨著南北朝時勢的紛亂變化,這一帶的行政建制也就更加亂了,宋齊梁陳中,合浦縣,徐聞縣合并的合州,又有南合州的說法。據(jù)說南朝時,合肥一帶也有個合州,為了區(qū)分,就把嶺南這個合州稱之為南合州,州治搬到徐聞縣。
這個時候,合浦縣僅僅是一個地方的從屬縣,這個意義上來說,地位也有所下降。
隋代,天下又趨大一統(tǒng),南北朝的亂局漸漸結(jié)束,隋文帝大力整治天下,在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撤縣,把合肥一帶的合州改為廬州,那嶺南的這個南合州自然而然的去掉“南字”,恢復(fù)合州之名。
天下由亂至穩(wěn),總有個過程,所以很多事情也是反反復(fù)復(fù)。這個合州也是一樣,隋代的兩個皇帝閑得很,就幾十年間,沒事就改改,于是,合州又改回合浦郡,想想不合適,又改成祿州,沒幾天又改成合州,最后又改回合浦郡。
由此,隋代末年,合浦郡這個名字再次回到這片土地,并且,郡治,州治又從徐聞縣搬回到合浦縣,還是郡縣同名。
唐代隋,武德皇帝上臺,天下“郡縣”的劃分有點過時了,他開始推行的是“州縣制”,紛紛把原來的“郡”和“縣”,改為“州”和“縣”,一般情況下,州為高一級,縣為低一級,按現(xiàn)在對比,“州”就相當于地區(qū),地級市,最初的時候,州,縣分得很清的,只是后來千年變化中,州有時候等于縣,有的縣又等州,這就是后來改亂的結(jié)果。
武德中期,合浦郡改為越州,轄五縣:合浦縣,高城縣,大廉縣,大都縣,安昌縣,州治合浦縣。
到貞觀時,太宗天下分十道,五嶺以南為嶺南道,為為監(jiān)察區(qū)域。為了推行州縣制,所以對一些地方又重新改名,由此越州改名廉州,以境內(nèi)有個大廉峒為名,并且歸邕管經(jīng)略使管治。
從此,廉州這個地名慢慢走上歷史舞臺,成為地方新的歷史延續(xù),而合浦郡這個地名開始慢慢回避了,只在天寶中,廉州曾短暫的恢復(fù)了合浦郡之名。轄六縣:合浦,高城,安昌,大廉,大都,博白。
但,州縣制替代郡縣制已經(jīng)是歷史趨向了。
領(lǐng)導(dǎo)人題詞
合浦,作為大一級行政名字的歷史,基本到此結(jié)束了,而作為小一級行政名字的歷史,則從沒斷過,合浦縣又是怎么樣的一個歷史沿革呢?
這就是下篇的內(nèi)容了。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guān)注史話八桂!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