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人類想要認清自己,就要知道人類自己的內(nèi)在動機。關于人類自身的需求,很多人都知道,當代的心理學家已經(jīng)建立了很多不同的模型,來描述人的心理需求。
在這眾多的模型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了。他把人的心理需求分成5種: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
不過,按照馬斯洛的這個理論,我們其實還是很難確認內(nèi)在動機。比如說,我想當作家,但是我的能力還不能支持我靠寫作生存,還解決不了溫飽,那想要寫作到底算不算我的內(nèi)在動機呢?
這是因為在馬斯洛的模式有一個問題,在他的模式里,滿足不同的需求就像是爬梯子,得一層一層來。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得先解決溫飽,才能談自尊和自我實現(xiàn)。但是當代的心理學家已經(jīng)證明,馬斯洛的模型是錯的,人的各種心理需求沒有次序,它們同時存在,而且相互影響。
2005到2010年,心理學家埃德·迪納調(diào)查了123個國家的10萬多人。他們發(fā)現(xiàn),貧民窟的一部分人雖然不滿意貧困的現(xiàn)狀,但是他們可以非??鞓?,因為在家庭和朋友方面,他們很滿足;同時,就算在非常危險的環(huán)境下,人們也可以感到快樂。
總之,就算沒有滿足底層需求,人也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也能感到快樂,感到滿足,感到幸福。所以,今天的心理學家修正了馬斯洛的理論,他們認為人的心理需求有三種:自主、勝任和歸屬,這三種需求之間是平等的。
所以,想要定位你自己的內(nèi)在動機,或者說得雞湯一點,想要聽從你內(nèi)心真實的需求,其實意味著你必須要有超越馬斯洛理論的認識,你得知道滿足心理需求可不是像爬梯子一樣,先滿足生存、解決溫飽,然后才能夠到自尊和自我實現(xiàn)。這些需求可以同時實現(xiàn)。
說到這,真正的內(nèi)在動機應該不受外在規(guī)則干擾,滿足人的基本心理需求。這樣的內(nèi)在動機,就會給你的行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以上資料來源于《人生模式》,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