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yī)生開藥方。冬天了,也該是吃蘿卜的時候了。
中醫(yī)認為蘿卜是涼性的,明代著名醫(yī)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蘿卜有“下氣、消谷和中、去邪熱氣”的功效,所以正好能解胃中煩熱。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蘿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以幫助消除體內(nèi)的廢物,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尤其是白蘿卜或者水蘿卜,其富含的酶可以起到促進消化的作用。
因此,冬季進食過多或吃油膩的食品過多時,可以適當吃點蘿卜以消積下氣、解熱除煩。
那很多人要問了,蘿卜屬于涼性食物,在冬天這么冷的天氣吃真的好嗎?
其實呀,蘿卜雖然是寒性食物,但是吃到胃里,可降低體內(nèi)燥熱,當你置身于冬天的冷空氣中,整個人的溫度偏低,體感溫差不大也就感覺不到冷了。
而且冬天氣候干燥,人們常常會因為缺水,喉嚨時常感到干癢,甚至咳嗽,這個時候吃些蘿卜可以緩解此癥狀。
蘿卜也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對感冒、發(fā)燒、咳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這里所指的蘿卜,是白蘿卜。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白蘿卜,白蘿卜性偏寒涼而利腸,脾虛泄瀉的人需要少吃;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子宮脫垂等疾病的患者切記不要食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目前是在服用滋補食品,最好不要食用蘿卜,因為滋補品大多是補氣補血的,而蘿卜又是通氣,泄氣之物,兩者一補一泄,相互抵消,反而什么作用都沒有了。
當然,都嘗到了味道。
但,明代名醫(yī)傅青主曾把人參與比白蘿卜下氣更厲害的蘿卜籽(萊菔子)一起用來治氣虛不能食。
清代名醫(yī)陳士鐸在《本草新編》里講到:“人參得蘿卜籽,其功更補。”
但是大家都知道,人參雖好,但有些人吃了卻脹氣甚至上火,反而讓人望而卻步,可它卻可以讓蘿卜來制衡。
上海市名中醫(yī)、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沈丕安教授解釋:“吃了人參有可能會產(chǎn)生脹氣這種副作用,這時就可以用蘿卜來通氣,其實用白豆蔻、霍香正氣散也行,人參與霍香正氣散、白豆蔻是不禁忌的,用這些通氣的東西是為了解決人參的副反應,并不抵消它的功效。”
這大概就是“解人參”的“解”字的意思——蘿卜子的解,不是減弱人參的補氣作用,而是減輕人參的副作用。
總的來說,就是人參補的是元氣,而蘿卜“下氣”下的是濁氣、胃腸消化不良所產(chǎn)生的脹氣,積滯氣,痰濁氣,邪氣。
所以,咱們也不能危言聳聽呢。
圖/大作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