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12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附近的海域,美國艦隊和日本艦隊爆發(fā)了第三次所羅門海戰(zhàn)。最終,日軍喪失了瓜島的制海權(quán)。
1942年11月30號,日本、美國之間爆發(fā)了倫加海戰(zhàn)。這次海戰(zhàn),日軍雖勝利,但已經(jīng)耗盡了日本海軍的最后一絲力氣。
在瓜島爭奪戰(zhàn)中,這是日本海軍最后一次海戰(zhàn)。
從此,日軍不再向瓜島派遣軍艦支援了,因為日本海軍的艦隊在逐漸減少。
此外,日軍的燃料越來越少。這個時刻,在日本國內(nèi),儲存只有100萬噸的油罐油了。頻繁而無效果的作戰(zhàn),將會耗盡大日本帝國的能源儲備。
因而,日軍也徹底喪失了瓜島地區(qū)的制海權(quán)。
沒有外界的支援,瓜島的日軍徹底陷入了災(zāi)難之中。
>1943年11月份,在瓜島的日軍約28000名,絕大部分日軍士兵都患上了疾?。焊篂a、瘧疾、登革熱病、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這是瓜達爾卡納爾島帶給他們的禮物,無法改變。
還有一樣?xùn)|西,是他們的同胞帶給他們的: 沒有了拉包爾的物資支援,在瓜島上頑強抵抗的日軍,只能面臨饑餓。
按照每個士兵一天吃0.6升的口糧來計算,日軍每天需要運送的糧食為2.52噸大米。
因為船只缺乏,日軍便用驅(qū)逐艦運送這些糧食。
一艘驅(qū)逐艦可以運送170罐大米,每罐140千克。
但日軍沒有制海權(quán),這些運輸?shù)奈镔Y,在途中經(jīng)常要遭受美軍的猛烈攻擊,因而真正能夠到達瓜島的物資,少之又少。
但日軍沒有制海權(quán),這些運輸?shù)奈镔Y,在途中經(jīng)常要遭受美軍的猛烈攻擊,因而真正能夠到達瓜島的物資,少之又少。舉例而言,日軍計劃運輸10成,到達瓜島的可能只有6成,日軍順利卸貨的可能只有3成,最后到了日軍手中的糧食,可能就只有1成了。
如此一來,日軍士兵每天可能只吃到了0.22升的大米,甚至可能0.1升都不到——這樣少的糧食,把大米倒在碗里,有多少顆,大致都能數(shù)出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軍的饑餓狀態(tài)越來越嚴(yán)重。
在日軍的最前線,有的日軍士兵一天只能吃到0.05升的大米,甚至有的士兵一周都沒吃飯。
美軍飛機炸斷了眼前的電話線,而負(fù)責(zé)這項工作的士兵卻有氣無力,根本拿不動手,去接上;
即使日軍士兵有米了,也只能吃生米,不敢生火做飯,因為燒火的煙子,會引來美軍的轟炸。
吃著生米,只會讓本就生病的日軍更加虛弱,腹瀉、痢疾變得更加嚴(yán)重;
而沒有大米的日軍,則開始在瓜島上尋找一些野味,比如野草什么的。
整個日軍的軍營,彌漫著不堪的味道:
在糧草補給處的日軍,他們各個面色蒼白,胡子拉碴,刺刀插在腰上,有的面無表情地呆看著,有的像一個老大爺一樣蹣跚著步子,有的默默用刺刀,四處尋找野味……
在野戰(zhàn)醫(yī)院,用樹枝架起了一個個臨時帳篷,生病的日軍士兵,臉上一點血色也沒有。在醫(yī)院的旁邊,因為惡性痢疾的流行,廁所散發(fā)著惡臭……
>面對這樣糟糕的狀況,日軍的信念依然堅定。
瓜島的海軍守衛(wèi)隊長前門大佐,給參謀長宇垣纏寄了一個明信片。這張明信片上,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此次的艱難困苦尤為嚴(yán)重,禁酒、禁煙、斷食、絕食、減食、戒茶、戒鹽,我們都一一體會到了。所幸的是身心還健康,而且滿懷復(fù)仇之恨。
這最后一句話,正是日軍的堅定信念。
實際上,寫這段話的前門大佐,差點餓死了,最后靠吃瓜島上的樹根,才存活下來。
而遠(yuǎn)在瓜島千里之外的參謀本部,此刻已經(jīng)下定決心:無論如何,日軍要撤了,瓜島是守不住了。
這或許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
最終,在1943年1月23號,瓜島上駐守的日軍,開始全面撤退。
2月7號,最后一批日軍士兵,坐上了驅(qū)逐艦。
在船上,許多日軍士兵呆呆看著越來越遠(yuǎn)的瓜島,那岸邊停留的廢棄汽艇、小船,越來越模糊,島上飄著的硝煙也越來越淡……
一種失敗者的悲傷情緒,涌上心頭,有士兵唱起了無名氏做的一首曲子,瓜島之歌:
>啊 悠悠笛聲 你若有靈
請?zhí)嫖覀鬟_ 瓜島的淪陷
吹響你留下的豎笛
我已熱血沸騰
萋萋椰林 寂寂機場
今日之戰(zhàn)夜色已晚
懷念我已逝的戰(zhàn)友
仰起頭南十字星若隱若現(xiàn)
參考資料:《太平洋戰(zhàn)爭》兒島襄
>本文發(fā)布于歲七夸父,2019年10月20日
我是七哥,關(guān)注我,每天為你分享一則精彩、有味道的歷史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