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育章
字數(shù):2492字,閱讀時間:約8分鐘
楊修(175-219年),字德祖,東漢文學家,司隸部弘農(nóng)郡華陰(今陜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母親為袁氏(司徒袁安曾孫女)。由于他才思敏捷,靈巧機智,深得“一代梟雄”、東漢相國曹操的賞識,成為其謀士,曾官居主薄,替曹操典領文書,辦理事務。史書上稱“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楊修少時聰穎。在他九歲的時候,有一天,一個叫孔君平的人來拜見其父楊彪,因父親不在家中,楊修連忙沏茶讓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孔君平看見楊修年少,便想戲弄,他拿起一顆楊梅,向楊修開玩笑說:“楊梅,楊梅,名副其實的楊家果。”楊修聽后,毫不示弱,立即詰問:“孔雀,孔雀,孔雀是先生家的家禽嗎?”孔君平聽后目瞪口呆。然而,就是這位才思過人的楊修,由于自恃才能過人而對自己的行為不加約束,屢次冒犯曹操,最后被曹操下令處死,年僅34歲。曹操對楊修從厭煩到惱怒到痛下殺心,主要這幾件事。
一是改建園門事件。有一次,曹操差工匠為自己建造一座花園,落成時曹操前去觀賞,看后卻不置褒貶,而是讓人取筆來,順手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便扭頭就走。工匠們不解遂請教向楊修。楊修略加思考,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是嫌門修的太大了”。于是,工匠們按照楊修的建議,對花園的門進行了改造。當曹操再來觀賞時,甚是滿意。問你們怎么知道我的用意?回答是主薄楊修告訴我們的。當時,曹操雖然在嘴上說知我者楊主薄也,但在心里卻對楊修略有不滿。
二是一盒酥事件。一天,塞北有人給曹操送來一盒酥餅。曹操正忙于公務,隨手提筆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將其置放于案頭便外出巡營。這時,楊修剛好有事來拜見曹操,看見曹操在酥餅上寫的三個字。他沒有經(jīng)過曹操同意,就讓大家把這盒酥餅分吃了。曹操回來問楊修為何這樣做?楊修答道:“丞相,您在酥餅盒上不是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嘛,我豈敢違背您的命令?”曹操裝著和大家說,楊主薄真是我的心中之蟲啊,大家一番嬉笑,但心里對楊修卻十分討厭。
三是點破曹操夢中殺人的玄機事件。我們都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總是擔心有人要謀害他。于是他經(jīng)常吩咐侍衛(wèi)說:“我在夢里好殺人,我睡覺的時候,你們千萬都不要靠近我。”一日,曹操睡午覺的時后把被子蹬落在地,近侍慌忙拾起給他蓋上。這時,曹操突然跳起來,撥劍殺了這個違抗命令的侍從,然后又上床繼續(xù)假寐,半晌醒來后,曹操見狀,作出一副吃驚的樣子,假惺惺地追問:“是誰殺了我的侍衛(wèi)???我和他不共戴天。”別人把實情告訴了他,曹操痛哭流涕,后命人將死去的侍衛(wèi)厚葬。事后,眾人都以為曹操會在夢中殺人。下葬時,楊修故弄玄虛的說:“不是丞相在夢中,而是我們在夢中啊。”有人向曹操匯報之后,曹操心里十分忌恨楊修。
四是吳質事件。為了自己的江山千秋萬代,曹操與眾人商議,欲立三兒子曹植為太子。曹丕知道這件事情后,秘密地邀請朝歌的長官吳質到他家里商議,因為怕有人發(fā)現(xiàn),便把吳質藏在大簏子中運到府中,對外說簏子里面裝的是絹匹。楊修知道后,直接上報曹操。曹操于是派人到曹丕府的門口觀察。曹丕知道后,驚慌失措。但是吳質卻說:“不要擔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裝上絹匹,還運進府中來以迷惑他們。”曹丕按照吳質的計謀,又用大簏子載了一些絹匹運進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后發(fā)現(xiàn)簏子中裝的果然是絹匹,就回報曹操。為此,曹操懷疑是楊修故意誣陷曹丕,心里開始更加惱怒楊修。
五是教植斬吏事件。為了試探曹丕和曹植的才華。一天,曹操命令他們各自出鄴城辦事;私下里卻讓人吩咐看守大門的士兵,不準放行。當時,曹丕先到,守護城門的士兵阻攔,不讓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與楊修的關系甚好,經(jīng)常與楊修徹夜長談。他聽說守門的士兵不讓曹丕出城后便向楊修請教。楊修說:“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攔的,就把他們斬首就行。”曹植依計而行,當守門的士兵阻攔他出城時,曹植大聲叱罵說:“我奉王命出門,誰敢阻攔!”隨即,拔劍斬了阻攔他出城的士兵。曹操認為曹植有才能。但是,后來有人告訴曹操說:“這是楊修教他這么干的。”曹操大怒,不僅從不再喜歡曹植,而且心生殺掉楊修的想法。
六是教植巧作答事件。為了讓曹植在曹操面前展現(xiàn)才能,楊修經(jīng)常教曹植如何回答曹操所問的有關軍國大事的問題,曹植爛熟于心。每當曹操詢問曹植有關軍國大事,曹植都對答如流,曹操認為曹植很有才能,心中甚慰。后來曹丕暗地里買通了曹植府中下人,讓他私下告訴曹操。曹操大怒說:“匹夫居然敢來欺騙我!”,于是,曹操覺得不殺楊修,他的兒子們會勾心斗角,日后難得安寧。
七雞肋事件。曹操殺楊修的機會終于來了。據(jù)《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夏侯淵與劉備戰(zhàn)于陽平,為備所殺”。曹操想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逢廚師端來雞湯。曹操見碗中有雞肋,有感于懷,正沉吟間,夏侯淳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答道:“雞肋!雞肋!”夏侯淳便把這個號令傳了下去。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讓隨行士兵收拾行裝,準備撤兵。有人報告給夏侯淳。夏侯淳大吃一驚,于是請楊修至帳中問道:“您為何收拾行裝?”楊修說:“從今夜的號令來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雞肋,吃起來沒有肉,丟了又可惜。如今進兵不能勝利,退兵讓人恥笑,在這里沒有益處,不如早日回去,來日魏王必然班師還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裝,免得臨到走時慌亂。”夏侯淳說:“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然后也收拾行裝,準備回朝。
當天晚上,曹操心煩意亂,不能入睡,便手提起鋼斧,獨自巡視軍營。他忽然看見夏侯淳營內的士兵都在各自收拾行裝。曹操大驚,急忙回營帳中召夏侯淳問其原因。夏侯淳回答說:“這是主簿楊祖德說的,他說大王要回去了。”曹操詢問楊修,楊修用雞肋的含義回答。曹操大怒,說:“你怎么敢亂造謠言,亂我軍心!”便叫刀斧手將楊修推出去斬了,頭顱掛于轅門之外。
縱觀史料,楊修雖然絕頂聰明,但他忘記了禍從口出的古訓,自視聰明,屢次點破曹操的隱私,最后一命歸天。這正如后人的評價:“聰明楊祖德,世代繼簪纓。筆下龍蛇走,胸中綿帛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該故事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思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