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孝經(jīng)白話注解(2)

紀孝行章第十

 

【章旨】這一章書,所講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別紀出。有五項當行的,有三項不當行的,以勉學者。列為第十章。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

 

【白話】孔子說:‘大凡有孝心的子女們,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無事的時候,當盡其敬謹之心,冬溫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對父母,要在奉養(yǎng)的時候,當盡其和樂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現(xiàn)出和悅的顏色,笑容承歡,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點不安的樣子。第三,父母有病時,要盡其憂慮之情,急請名醫(yī)診治,親奉湯藥,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第四,萬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這臨終一剎那,謹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備辦一切。不但穿的、蓋的、和棺材等物,盡力配備,還要悲痛哭泣,極盡哀戚之情。第五,對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盡其思慕之心,莊嚴肅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以上五項孝道,行的時候,必定出于至誠。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義了。’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

 

【白話】‘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還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是官位較高的人,就應當莊敬以待其部屬,而不敢有一點驕傲自大之氣。二、為人部屬的小職員,就應當恭敬以事其長官,而不敢有一點悖亂不法的行為。三、在鄙俗的群眾當中,要和平的相處,不敢和他們爭斗。假若為長官的人,驕傲自大,則必招來危亡之禍。位居部屬的人,悖亂不法,則必招來刑罰的處分。在鄙俗的群眾中與人斗爭,難免受到兇險的禍害。以上三項逆理行為,每一樁都有危身取禍,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兒女的危身取禍為憂,為兒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項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豬、三牲的肉來養(yǎng)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也不得謂之孝子??梢娦B(yǎng)父母,不在口腹之養(yǎng),而貴在于保重自己的身體,方得為孝。’

 

【釋義】本章共分兩段,前段所講的,居致敬,養(yǎng)致樂,病致憂、喪致哀、祭致嚴五項,這是孔子指出順的道理,后段所講的,居上驕、為下亂、在丑爭,這是孔子指出逆的道埋。由順德上邊去作,就是最完全的孝子。由逆道上邊去行,自然受到社會法律的制裁,和不幸的結果。這個道理,很顯然的分出兩個途徑。就是說:前一個途徑,是光明正大的道路,可以行得通而暢達無阻的。后一個途徑,是崎嶇險徑,絕崖窮途,萬萬走不得的。圣人教人力行孝道,免除刑罰,其用心之苦,至為深切了。

 

五刑章第十一

 

【章解】這一章書,是因前章所講的紀孝行,今兩條途徑,走到敬、樂、憂、哀、嚴、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驕、亂、爭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馳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講的道理再告訴曾子,說明違反孝行,應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這里所講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講明刑罰的森嚴可怕,以輔導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為十一章。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白話】孔子又對曾子提醒的說:‘國有常刑,來制裁人類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惡。五刑的條文,約有三千之多,詳加研究,罪之大者,莫過于不孝,用刑罰以糾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白話】‘一個部下,如果找到長官的弱點,威脅逼迫,以達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無長官,如果對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譏笑鄙視,那就是無法無天,如果對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譏笑鄙視,那就是無父無母。像這樣的要脅長官,無法無天,無父無母的行為,那就和禽獸一樣,以禽獸之行,橫行于天下,天下還能不大亂嗎?所以說:這就是大亂的道了。’

 

【釋義】本章計分兩段,首段,說明刑罰制裁不孝之罪。二段的意思,就是希望世人,最好不要走到這個要君、非圣人、非孝的壞路去,如果走到那個壞路去,不但為國家造出亂源,他個人的生命,也將要受到制栽和危險的。所以希望為人子女的,都向良知良能愛敬父母的孝行方面來,不要一誤再誤,走到最危險的壞途去。圣人愛人之深,而警告之切,于此可見。

 

廣要道章第十二

 

【章旨】這一章書,是孔子就首章所講的要道二字,加以具體說明。使天下后世的為首長者,確知要道的法則可貴,實行以后,有多大的效果。列為十二章。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白話】孔子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應以救化為先。教民相親相愛,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順,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轉移社會風氣,改變民聞習俗,莫有比音樂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長官的身心,治理一國的人民,莫有比禮法再好的了。’

 

‘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白話】‘以上所講的孝、悌、樂、禮、四項,都是教化民眾的最好方法。但孝是根本,禮是外表,禮的本質,卻是一個敬字,因此,如果一個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親,那他的兒女,一定是很喜悅的。敬他人的兄長,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悅的,敬他人的長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悅的。這一個敬字,只是敬一個人,而喜悅的人,何止千萬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長官,而喜悅的,就是、子弟、部屬、大多數(shù)的人。所守者約,而影響甚廣,豈不是要道嗎?’

 

【釋義】本章共分兩段。第一段,是指出要道具體的實行方法。第二段,說明要道守約施博的實行效驗。作為長官致敬悅氏的原理原則。辦理政治之力行寶典。負責國家政治的人,應熟讀玩味。

 

廣至德章第十三

 

【章旨】這一章書的意思,是把至德的義意,扼要的提出來,使執(zhí)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樣的實行。上章是說致敬可以悅民,本章是說教民所以致敬。故列于廣要道章之后。為十三章。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白話】孔子為曾子特別解釋說:‘執(zhí)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親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見面去教。這里有一個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為人子的,都知盡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為父親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之為人弟的,都知盡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為人兄的人了。以部屬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長官的人了。’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白話】孔子引述詩經(jīng)大雅篇洞酌章的這兩句話說:‘一個執(zhí)政的君子。他的態(tài)度,常是和平快樂,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這樣他就像民眾的父母一樣。’孔子引此詩的意思,就是說:沒有崇高至上的一種大德,怎么能順其民心到這種偉大的程度?

 

【釋義】本章共分兩段。首段,道出廣至德的本義。末段,引詩證明言非虛說。按這一章的意思,就是希望執(zhí)政的人,實行至德的教化,感人最深。推行政治也較容易。執(zhí)政的,若能利用民眾自然之天性,施行教化,不但人民愛之如父母,而且一切的政教設施,都容易實行。

 

廣揚名章第十四

 

【章旨】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別講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揚名顯親的辦法,具體的提出來,以告訴曾子。列為十四章。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nèi),而名立于后世矣。’

 

【白話】孔子說:‘君子能孝親,必具愛敬之誠,以愛敬之誠,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悅態(tài)度。以和悅態(tài)度移于事長。必能順于長官。處家過日子,都能處理得有條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辦法,如移作處理公務,必能辦得頭頭是道。所以說:一個人的行為,能成功于家庭之內(nèi),這樣由內(nèi)到外,替國家辦事,不但做官的聲譽顯耀于一時,而且忠孝之名,將永遠留傳于后世。’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說明移孝可以作忠。二段,說明移悌可以事長。三段,說明能治家,必能治國。四段,就明孝道,是由內(nèi)達外,由近及遠,由現(xiàn)在到將來,德行成立于現(xiàn)在,名譽永垂于久遠。按這一章所講的意思,就是教人立德,立功,愛護名譽。把忠孝大道,都能推行到極點,西諺說:‘名譽是第二生命。’我國古代圣賢所講的名譽,首重德行。德為名之實,無實之名,君子以為可恥。不像西人所講的名譽。專重名譽了。所以有名譽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必定有名譽。德是根本。名是果實。

 

諫諍章第十五

 

【章旨】這一章書,是講明為臣子的,不可不諫諍君親。君親有了過失,為臣子的,就應當立行諫諍,以免陷君親于不義??鬃右蛟又畣?,特別發(fā)揮諫諍之重要性。列為十五章。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白話】曾子因孔子講過的各種孝道,就是沒有講到父親有過,應該怎樣辦?所以問說:‘從前講的那些慈愛恭敬安親揚名的教訓。我都聽懂了。還有一樁事,我是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膽的問:為人子的做到不違背父親的命令,一切聽從父親的命令,是不是可以算為孝子呢?’孔子聽了曾子的這一問題,就驚嘆的說道:這是甚么話呢?這是甚么話呢?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

 

【白話】孔子給曾子詳加解釋說,父親的命令,不但不能隨便聽從,而且還要斟酌其命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時候,天子為一國的元首,一日二日萬幾之事,元首如有善行,則億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過失,則全民受禍。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諫諍的部屬。那天子雖然偶有差錯,跡近無道,因有七位賢臣諫諍,時進忠言,勇于匡救,就不會失掉天下。諸侯若有五位諫諍的部屬。改正錯誤。格其非心,雖無道,也不會失掉他的國。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個諫諍的部屬,那他雖然間有差誤,這三位部屬,早晚箴規(guī),陳說可否,也不會失掉他的家。為士的,雖是最小的官員,無部下可言。假若有諫諍的幾位朋友,對他忠告善導,規(guī)過勸善,那他的行為,自能免于錯誤,而美好的名譽,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為父親的,若果有明禮達義的兒女,常常諫諍他。救正他,那他不會做錯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義了。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白話】無論君臣與父子,都是休戚相關的。所以遇見了不應當做的事,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親婉言諫諍。為部屬的,不可不向長官直言諫諍。為臣子的,應當陳明是非利害,明切勸告。父親不從,為子女的,應當婉言幾諫,即如觸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從,為部屬的,還當極諫,即如觸怒受處,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見君父不應當作的事情,必須立即諫諍。彼若為人子的,不管父親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聽從,那就陷親于不義,怎么還能算他是個孝子呢?

 

【釋義】按前數(shù)章所講的,盡是愛敬及安親之事。對于規(guī)勸之道,未曾提及,本章,就諫諍一事,專題論列,共分三段。首段,因曾子發(fā)問,而引起孔子的驚嘆,二段,是孔子舉例說明諫諍之重要性。不但諫諍對于君父朋友的道德行為有關,且對于天下國家社會人心之影響亦大。三段,重說:‘從父之令又焉得謂孝乎’一詞,是重復慨嘆,以提醒世人不要輕視本章諫諍之意,細按這一章,有雙重意思,一面對于被諫諍的君父及友朋的一種警告說:接受諫諍,不但對于本身的過失有所改正,且對于天下國家,將有重大的影響,使他知道警惕。一面對諫諍者的臣子及友人一種啟示。既要事君盡忠,事父盡孝,對朋友盡信義,若見善不勸,見過不規(guī),則陷君父朋友于不義,以至于遭受不測的后果,那忠孝信義,就化歸烏有了。

 

感應章第十六

 

【章旨】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中國古代哲學,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人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說有感即有應。以證明孝悌之道無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白話】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對于天地父母,是同樣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為悌,宗族長幼,都順于禮,故上下的大小官員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這樣的一切順序,人道已盡到好處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時自順,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審,這樣以來,神明自然就會彰顯護佑。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白話】所以說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還有比他更高的,這就是說:還有父親的緣故。天子是全民的領袖,誰能先于他呢?但是還有比他更先的,這就是說:還有兄長的緣故。照這樣的關系看來,天子不但不自以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為先,還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愛敬之心,以禮對待。并追及其祖先,設立宗廟祭祀,以致其愛敬之誠,這是孝的推廣,不忘親族之意,對于祖先,也算盡其愛敬之誠。但是自身的行為,稍有差錯,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謹慎其作事之行為,而不敢有一點怠忽之處,恐怕萬一有了差錯,就會遺留祖宗親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無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廟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興的來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顯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過他呢?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白話】由以上的道理看來,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極的程度,就可以與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體,互為感應,德教自然光顯于四境之外,遠近幽明,無所不通。照這樣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了。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白話】孔子引詩經(jīng)大雅篇文王有聲章的這一段話說:‘天下雖大,四海雖廣,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樣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廣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東西南北,沒有思慮而不心悅誠服的,這樣可以證明盛德感化之深無所不通的意思。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說明孝悌感通天地。二段,說明孝悌感通鬼神。三段,說明孝悌之至,遠近幽明,無所不通。四段,引詩作證。以證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之大,無所往而不通的意思。

 

事君章第十七

 

【章旨】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中于事君的道理。為人子女的,始于事親,是孝的小部份,中于事君,就是在于能為國家辦事,為全民服務,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別把事君,列于十七章。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白話】孔子說:‘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長官,有特別的優(yōu)點。進前見君,他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計劃方略,全盤貢獻。必思慮以盡其忠誠之心。既見而退了下來,他就檢討他的工作,是否有未盡到責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過失?必殫思竭慮來彌補他的過錯。至于長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勵獎助,進行時,就悅意服從。如果長官有了未善之處,在事前預為匡正。既成事實,就設法補救??傊疄椴繉俚氖路铋L官,以能陳善閉邪,防患未然,乃為上策。若用犯顏諫諍,盡命守死為忠,不若防微杜漸于未然之為有益。為人部屬的,如能照這樣的事上,長官自然洞察忠誠,以義待下,所謂君臣同德,上下一氣,猶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體,君享其安樂,臣獲得尊榮,上下自能相親相愛了。

 

‘《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白話】孔子引詩經(jīng)小雅篇隰桑章的這一段話說:‘只要為臣的一心愛君,雖地處邊陲,還能說不遠。這就由于他的愛出自心中,愛藏于中。故無日遺忘,雖遠亦常在念。這就證明君與臣是一心之意。’

 

【釋義】本章計分兩段,首段說明事君盡忠的道理。二段引詩證明為臣愛君,雖遠處異地,都不忘懷。君臣到了這種程度,可謂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政治還能不好嗎?國家還能不太平嗎?按孝親到了事君的階段,這正是青年有為之時。如能照孔子所指示的方法去實行。那么,不但愛敬之心盡于父母,那治國平天下的責任,都擱在青年自己的身上了。

 

喪親章第十八

 

【章旨】這一章書,是孔子對曾子專講慎終追遠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盡其愛敬之心,父母可以親眼看見,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見雙親,無法再盡敬愛之情。為孝子的那種心情,當是何等的哀痛??鬃犹貫槭廊酥赋錾鹘K追遠的大道,以傳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白話】孔子說:‘一個善于孝養(yǎng)父母的兒女,如果一旦喪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無以復加。哭得氣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轉的余音。對于禮節(jié),也不暇講究,沒有平時的那樣有儀容。講話的時候,也沒有平時的那樣文雅。人到了這種情形之下,就是有很講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聽見很好的音樂,也不覺得快樂了,吃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覺得香甜了。這樣的言行動作,都是因哀戚的關系,神不自主。耳目的娛樂,口體的奉養(yǎng),自然無有快樂于心的意思。這就是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露。’

 

‘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

 

【白話】喪禮上說:‘三年之喪,水漿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就是說,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傷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發(fā)于天性,假如哀戚過度,就毀傷了身體。但是不能有傷生命,滅絕天性。這就是圣人的政治。守喪不過三年之禮,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個終了的期限。

 

‘為之棺?、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白話】‘當父母去世之日,必須謹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墊好,內(nèi)棺整妥,外槨套妥,把他收殮起來。既殮以后,在靈堂前邊,陳設方圓祭器,供獻祭品。早晚哀戚以盡孝思。送殯出葬之時,先行祖餞,似乎不忍親離去。女子拊心痛哭。男子頓足號泣,哀痛迫切的來送殯。至于安葬的墓穴,必須選擇妥善的地方,幽靜的環(huán)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兒女愛敬的誠意。既安葬以后,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廟或宗祠。三年喪畢,移親靈于宗廟,使親靈有享祭的處所,以祀鬼神之禮祀之,春狄祭祀,因時以思慕之。以示不忘親的意思,慎終追遠之禮,孝敬哀戚之義,可謂全備了。’

 

‘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白話】父母在世之日,要盡其愛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禮。這樣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盡到了,養(yǎng)生送死的禮儀,也算完備了。孝子事親之道,也就完成了。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說明孝子喪親后之哀戚狀態(tài)。二段說明哀戚之情,要有限制。三段說明慎終追遠的處理辦法。四段說明孝道之完成。按孝為德之本,政教之所由生,故為生民之本。孝子生盡愛敬,死盡哀戚,生死始終,無所不盡其極。照這樣的孝順雙親,把父母撫育之恩,可算完滿答報了。但是孝子報恩的心理上,仍是永無盡期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孝經(jīng)白話注解
曾子三觀與《孝經(jīng)》
《孝經(jīng)》譯文
孝經(jīng)18_喪親章第十八原文 章旨 白話 音頻
新建 Microsoft Word 文檔 (3)
諫諍章第十五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