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窟平面近似凸字形,寬34米,進深18米,高24米。窟內(nèi)有佛龕70余處,造像1001尊。洞窟上部的總體構(gòu)造是中國建筑樣式的歇山式,東西兩側(cè)有山花墻(西邊雕刻有好多佛像,東邊脫落)。
阿彌陀佛
窟內(nèi)的主尊大佛就是自古被稱為“關(guān)中第一奇觀”的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他結(jié)跏趺坐于蓮臺上,高20米,頭高5.2米,手高4.5米,指高2米,指甲蓋50公分。大佛左手著膝,右手施無畏法印,全身姿態(tài)自然豐滿,螺髻罩頂,兩耳垂肩 ,月眉鳳眼,鼻直口闊。特別是那雙眼睛在又細又長的柳眉下,微微睜著似在深情無限地俯視著茫茫世界和蕓蕓眾生。仰觀金光燦燦的豐腴面態(tài),慈祥中透出威嚴,威嚴中又見慈祥。
觀世音菩薩
兩邊分別站了兩尊脅侍菩薩,高17.6米。左側(cè)的是觀世音菩薩,她以救苦救難大慈大悲深得民間老百姓的信奉。因唐避諱太宗李世民名,故去“世”字,稱“觀音”。
大勢至菩薩
右邊的是大勢至菩薩,她擁有無上的智慧,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涂(地獄、餓鬼、畜生道),兩尊菩薩也是非凡的藝術(shù)雕刻,各持法器,面相豐圓,含蓄恬靜,所著錦衣,流暢自如,其形其神,無不透射出天國里的至善至美。 大佛與兩位脅侍菩薩合稱“西方三圣”,又稱“阿彌陀三尊”。阿彌陀佛是表無量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功德,觀音菩薩是表大慈悲,大勢至菩薩是表大智慧。在大佛背光的左下側(cè),刻著“大唐貞觀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題刻,其中的時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執(zhí)政的第二年,即公元628年。大佛象征神圣的身后光環(huán)表面,刻著火焰紋,花卉和卷草紋圖案,其中還穿插了眾多的飛天伎樂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現(xiàn)出一派佛國世界里和諧,歡快的氣氛,這些背光間的小坐佛卻有著低平的肉髻,方圓的面龐,豐圓而敦厚的身軀,保留了很多北周以來的造像特征。
北壁一版佛像
窟內(nèi)的巨型一佛兩菩薩 都是經(jīng)過歷代維修的, 1973年民間工匠對大佛脖子以下彩繪過,而大佛背光還仍然保留著開窟時的雕刻內(nèi)容和色彩。
1924年法國人伯希和所拍的大佛照片
大佛窟前壁西側(cè)一版佛像中部右側(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