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活動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qi)。
從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天子、諸侯祭祖先在宗廟。宗廟又叫太廟、祖廟。古人認為君權(quán)神授,是依靠祖先得來的,所以古代天子、諸侯都建立宗廟以供祭祀并求取庇佑。國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廟祭告,以示對祖先的尊敬。宗廟是國家的象征。其數(shù)量和建立有嚴格規(guī)定,天子七廟(供奉七代祖先),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很多重大的國事活動要在宗廟進行。古代皇帝即位時,在宗廟內(nèi)拜祖先、會群臣、受印璽、稱之為“廟見”,廟見表明正式掌握了國家政權(quán)。如果宗廟被毀,則表明國家滅亡。如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宗廟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書其名,而另起一個稱號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祖”、“宗”二字,如漢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
曹劌論戰(zhàn)》說:“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的犧牲玉帛就是祭品。為祭祀而宰殺的牲畜叫“犧牲”,后來引申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舍棄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祭品牛、羊、豬三牲齊備叫“
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豬叫“
少牢”,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廟,
清明節(jié)掃墓,
中元節(jié)上墳時也要祭祀。
祭祀天地的儀式叫“封禪(shan)”,祭天叫封,
祭地叫禪,儀式一般由帝王親自在東岳泰山舉行。秦始皇、漢武帝、唐高宗都舉行過這種大典,后世又在京城設(shè)天壇、地壇祭祀天地以代替封禪活動。
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禮,在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
地神。天神稱
上帝、天帝、皇帝、地神稱社神、后土、土地神,成語“黃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管
五谷的神叫“稷”。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社稷”是國家的代稱?!睹熳运]》中楚王說:“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以從。”其中“社稷”指楚國。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其中“社稷”也指代國家。天子祭社稷(京都是社稷壇)目的是為天下“求福”。我國古代專有祭社稷的節(jié)日叫“
社日”。神日分春社和秋社。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
我國上古時代是多神崇拜。神有日神、云神、水神、河神、
山神等。山神廟、河神廟等都是專供祭祀用的。臘月二十三是
祭灶節(jié),祭的是灶神(俗稱灶王爺)。“祖餞”是古代舉行筵飲送別、祭祀路神的儀式。“餞”是親朋好友在郊外叉道口設(shè)亭帳,用酒食饗飲行人,祝行人路途平安。柳永《雨霖鈴》中的“都門帳飲無緒”,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最有名的餞行詩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 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祭祀路神叫“祖”,又稱“祖道”、“祖行”,是親朋好友為行人祭祀路神,禱告路神保佑行人路途平安;也可行人自行禱祝。一般是在郊外道上設(shè)帳,備酒食,祭者行禮后奉酒禱祝,然后灑酒于地?!肚G軻剌秦王》中的“既祖”,即已以經(jīng)過了祭路神之禮。“餞行”與“祖祭”都是在道上舉行的儀式,后來便合而為一了。
祭祀時灑酒于地叫“酹”,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一尊還酹江月。”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表示誠心致敬,稱為“齋戒”,又簡稱“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相如度秦王雖齋”。“葷”在現(xiàn)代意義主要指魚肉類食品,通常與“腥”字連在一起用。古代則不然,齋戒中的不吃葷,并非吃素食、忌肉食。相反,還要變著花樣吃肉。因為這里的“葷”,指蔥蒜韭姜等有刺激氣味的菜,不吃它們,目的在于防止在祭祀或會客時口里發(fā)出難聞的氣味,造成對神靈、祖先或賓客的不尊敬。
所以祭品是獻給神明的禮物,乞求神明的保佑或?qū)捤?到現(xiàn)在也用于給死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