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貧富,不是地位,而是思維的差距。
普通人爭對錯、論輸贏;中層次的人爭利益;高層次的人看整體布局。
思維決定格局,格局決定命運!
80%的普通人,都是為了爭對錯和論輸贏!
身份不同、立場不同、成長環(huán)境不同、認知也就不同,做出的選擇和決策自然不一樣。
“智者不辯,猶如“夏蟲不可語冰”!
層次高的人,不與人爭是非,論對錯!
《易經(jīng)》告訴我們“一陰一陽之謂道” 凡事不可絕對,求同存異,而不是世界大同。
“不可能靠爭辯改變一個人,就像不能讓桃樹結梨,也不能讓梨樹結桃?!?/span>
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明白別人和自己的差異,接受別人的缺點和優(yōu)點。
一、利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天下高手皆為利益得失!
99%的人你給她講道理,是行不通的。但是和他的利益得失達成一致,他就能夠馬上接受改變。
觀點可以不同,但是利益卻可以趨同!談再多的情懷,都不如利益來得實在!
“赤裸裸地談利益更接近真理,”利益是社會的紐帶,也是人的動力。
它可以量化、切割和交換,是人和人之間的合作橋梁。
唯有懂得尊重他人的利益,才能調動更多的人脈和資源,成就一番事業(yè)。
曾國藩曾說:“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span>
人心是趨利避害的。有利益的地方,大家都盯著。
如果有人獨占了利益而不與大家分享,一定會招致怨恨,結果就是“獨利則敗”。所以人在面對利益要懂得權衡取舍,拿自己該得的那份,甚至有時候為了避免后患,舍棄部分自己應該得的利益。
趙烈文曾說:“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財,不走何待?
“集眾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意思就是利用大家的私心,成就一人的公義!
隨后曾國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針對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武人給錢,文人給名”的措施來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結果軍心一統(tǒng),為最終平定太平軍的功業(yè)奠定了基礎。
做人要品行端正,做事要靈活變通。“人以利動”,這是基本的人性事實。道義可以號召少數(shù)人,卻不一定籠絡大部分人;品德高尚可以讓人尊敬,卻不一定能讓人服從。
二、謀略
對個人決策一些人生里的重大事情,也無法與眾人商量。因為人生大的決策關乎個人的世界觀,有自己獨特的眼光、心胸與氣度,如果和別人商量,恐怕也很難被別人說服。
立場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理解你的想法,反而七嘴八舌的,會動搖你的意志,也會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
《淮南子·人間訓》:“今萬人調鐘不能比之律,誠得知者,一人而足矣。”參與決策的人的數(shù)量并不等于質量,低層次的智慧累加并不能產(chǎn)生高遠的智慧,所謂“眾謀則泄?!?/span>
有真知灼見的人,完全可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特立獨行。
韓非子說:“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在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決策也不必四處宣揚,唯恐眾人不知,很多事情要低調地去做,不張揚,阻力才小,障礙才少,等事情做起來了,有些障礙可能在無形中就消失了。
三 思維格局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鬼谷子曰:格局決定結局!
格局,便是你的認知范圍、遠見,和做事的瓶頸。
唯高瞻遠矚,透過當下,看清未來,洞察先機,把握全局,方可獲得成功!
“普通人學習提升能力,高手學習改變思維?!?/span>
想要成就更高層次的人生,必須要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不再執(zhí)著是非對錯,善于利用利益整合資源;提升思維格局,用大視野去看待問題。
有大視野才有大格局,有大格局才能有大成就。
打破固有認知思維。本居士提供《易經(jīng)》八字命理預測,趨吉避兇,進可以博取機會,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回報;退可以避災遠禍,以最小的代價回避最大的損失。
不要顧此失彼,因小失大;
不要一葉障目,認為迷信!
《易經(jīng)》乃國學,中華幾千文明精華之瑰寶,百經(jīng)之首、百經(jīng)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