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的第八章以水喻道?!兜赖陆?jīng)》共讀分享兩個版本,一是根據(jù)春秋戰(zhàn)國、西漢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訂的《道德經(jīng)古本合訂》(復旦大學李輝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經(jīng)》今本(曹魏經(jīng)學家、哲學家王弼編著)。
古本
上善如水。
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今本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此章,老子以水喻道。水的方向與世間人的方向是相反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若欲修行見道,便要向著與世間人相反的方向而行,逆修,去掉貪著、爭斗之心,禪宗所謂“截斷眾流”,才能返本還原。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世間人追求財富和地位,不斷努力攀上社會階層的頂端,而水從山頂奔流入海,從高處向低處走,這是世人并不樂見的。人們追求財富地位,是一種后天有為的斗爭心態(tài);而水性隨遇而安,順流而下,是一種先天自然的回歸?!肮蕩子诘馈?,水的這種特性,與道是很相似的。
正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書》)——人心喜歡爭斗,所以是“危”;道,無人我分別,所以是“微”。修行是放下手執(zhí)屠刀、四處爭斗的人之心態(tài),“挫其銳,解其紛”(第四章),回復到?jīng)] 有分別私欲、“視萬物為芻狗”(第五章)的道之境界,即禪宗所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這七個句子,表現(xiàn)居一切時、處一切事,無不處在“善”,即不爭斗的自然狀態(tài),像明鏡一般,照顯萬物,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隨遇而安,去除攀緣心。這就是善地、善淵、善仁、善信、善治、 善能、善時,在各個狀態(tài)、各種境遇中都能安住
夫唯不爭,故無尤。
“尤”,過失;“無尤”,沒有過失偏頗,回到一種平衡、自然的狀態(tài)。因為不爭,所以能沒有偏頗,回歸自然,回歸道。
本章認為'水'的性質與作用,'幾于道',值得我們省思。接著所說的,被稱為'水之七善'。蘇轍《道德真經(jīng)注》的解說如下:'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空虛靜默,深不可測,善淵也;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圓必旋,方戶折,塞必止,決必流,善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也;遇物賦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冬凝春冰,涸溢不失節(jié),善時也。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爭也。水唯不爭,故兼七善而無尤。'
老子書中,以水比喻之處還有三十二章、三十六章、六十一章、六十六章、七十八章。不過,水只是'幾于道',并不是等于'道'。譬如,水總是居于卑下之地,亦即'處眾人之所惡';而'道'對萬物則是無所不容,既沒有高低之別,也沒有好惡的問題。
本章用水性來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顯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滋潤萬物而不與相爭。 老子認為最完善的人格也應具有這種心態(tài)與行為:“處眾人之所惡。”別人不愿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別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駱駝般的精神,堅忍負重,居卑忍辱。他能盡其所能 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但不和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 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于水。為什么說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于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后的七個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并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fā)。最后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第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qū)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jīng)》第八章參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