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咋這么笨呢?”
“我就發(fā)現(xiàn)她特別笨,出去我都嫌丟人。”
伴隨著責罵聲的,還有女人扇打孩子的聲音。
這是《育兒大作戰(zhàn)》里一位媽媽教育女兒的日常。
4歲的小姑娘佑一是個童星,媽媽每次教她背臺詞,稍有不順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打罵。
面對育兒嘉賓的質疑,佑一媽媽解釋:是為了孩子好,怕她被社會落下。
是啊,有的家長總覺得打罵孩子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被父母打罵過的孩子,內(nèi)心會經(jīng)歷一場跌宕起伏且無法治愈的傷。
打罵會影響孩子智商
美國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默里施特勞斯,做了一項跟蹤調(diào)查,對美國806名2-4歲的兒童進行智力測試,發(fā)現(xiàn)未遭遇過體罰的兒童平均智商要比經(jīng)常挨打的兒童高5分。
他說:“那些時常在暴力下長大的孩子會出現(xiàn)反抗或逃跑的反應機制,而這些會影響孩子的智力,打得越多,孩子心智發(fā)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有影響?!?/p>
如果這個數(shù)據(jù)不震撼,那么我們來看一組直觀的圖。
上圖顯示的是兩個3歲孩子的大腦。
可以清晰地看到,左邊大腦要比右邊的大得多,黑暗的區(qū)域也更少。
神經(jīng)學家表示,右邊的孩子大腦容量缺少的部分,很可能導致他缺少一些能力,比如沒有那么聰明,不夠同理心,在事業(yè)、精神健康方面也容易出問題。
這兩張圖片的背后,是兩個不同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
左邊圖片孩子的媽媽,一直給予孩子關愛和回應,而右邊孩子的媽媽,經(jīng)常忽視或打罵孩子。
湖北15歲神童覃瑤自殺的事件曾經(jīng)轟動社會。
覃瑤4歲上小學,連跳兩級,8歲讀初中,12歲保送當?shù)刈詈玫母咧?,被當?shù)孛襟w報道為“神童”。上高中后,她的成績開始下滑,全班65人,她排名第40。
后來,覃瑤上課看課外書被老師批評并叫家長,她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自殺前,她留下遺書,表達“不會讀書爸媽就不愛我,可我實在太累了”的想法。
有專家研究過覃瑤從神童到自殺的原因,認為孩子的天賦消失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和覃瑤媽媽對孩子的高壓打罵有很大關系。覃瑤的媽媽對她要求很高,120分的卷子得119分,回去還要挨兩巴掌,成績下滑,媽媽打得比一般人兇得多。
看起來,打罵是“讓孩子聽話”最快的教育方式。但父母試圖用打罵把孩子逼成好學生,事實卻是:越打罵,孩子越“呆傻”。
打罵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打罵不只對智商有影響,也會給孩子身心健康帶來危害。
《超級育兒師》里8歲的辰辰,因為媽媽的長期打罵,已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問題。
辰辰媽從小打罵兒子,孩子但凡做錯一點事就會遭到一頓暴打。
直到8歲,辰辰開始反抗。反抗的方式是一言不合就對媽媽拳打腳踢,甚至詛咒媽媽去死:“你是王八蛋,怎么不喝毒藥!”
而打贏媽媽的辰辰也并不開心,他說的兩句話很扎心:
“她從四五歲就開始打我,我就是等到現(xiàn)在再反擊她?!?/p>
“我每次打架都很害怕,怕把媽媽打壞了?!?/p>
打罵讓辰辰在本該無憂無慮的8歲年紀,變成一個外表暴戾內(nèi)心又無助的可憐孩子。
有研究結果顯示,長期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孩子,有25.7%的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漠, 56.5%的孩子暴躁。
身體上的傷痕還有治愈的機會,心理上的損傷卻是永久的。
打罵讓孩子收起柔軟的內(nèi)心,用或討好或叛逆的行為來偽裝自己,別說快樂成長,就連起碼的身心健康都無法保證。
暴力教育會滋生犯罪
印第安那州跟蹤研究過273名孩子,這些孩子中,6%沒有被打罵過,68%被母親打過屁股,26%受到過嚴重的體罰,經(jīng)過長達六個月的跟蹤,得出結論:
父母的體罰越嚴重,兒童攻擊性的行為就越多。
這些攻擊性體現(xiàn)在校園霸凌、暴力反抗父母,甚至危及社會。
這樣的新聞真的太多:
16歲孫女當街暴打七旬奶奶;
14歲女孩連扇父親十余耳光;
12歲男孩毆打掐捏媽媽脖子;
甚至,12歲留守兒童弒母.....
聳人聽聞,卻有根源。
某城市曾經(jīng)對408名少年犯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打罵中成長的少年犯罪率非常高,達到了84%。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12歲之前,是一個孩子的基本人格形成階段,很多成年后的變態(tài)行為都與童年遭受的暴力壓抑情緒有關。
選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管教孩子的父母,孩子或許會扭曲成“棍棒底下的孝子”,又或許早早被父母的拳頭反噬,而最終,這苦果,由孩子、父母,甚至社會來承擔。
怎么拯救被打罵的孩子?
打罵孩子有這么多危害,我們只有了解了背后的根源,才能去盡量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1
打罵孩子實質是父母不會控制情緒
書籍《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指出,父母對孩子發(fā)脾氣,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自己的情緒。
《超級育兒師》里的辰辰媽媽就承認,自己打罵兒子,很多時候,是自己把對老公的氣撒在孩子身上。育兒師的一句反問很扎心:“40多歲的媽媽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又憑什么要求8歲的孩子控制?”
如果情緒失控想打罵孩子,父母該怎么控制?
首先,意識到要發(fā)火時,趕緊跑到無人的地方去。告訴孩子:“我現(xiàn)在非常生氣,需要自己待一會,等我們都平靜下來,再來討論你的問題?!?/p>
其次,關照好自己。
書籍《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不打不罵不動氣的溫暖教養(yǎng)術》提出10天訓練法,被作者放在首位的方法是:“關照好你自己有助于你幫助孩子。”
作者指出:促使你為人父母的態(tài)度和行為朝好的方向轉變的最佳方法就是,開始好好關照你自己。比如,花些時間來做減緩壓力的事情,維持其他的興趣,尋求家人的幫助等。
父母的一時之氣,或許就毀了孩子的一世幸福。為人父母,在管教孩子的問題上一定要先控制好情緒。
2
暴力教育會代際遺傳
朋友說,今天孩子哭鬧,她反復哄勸失敗后,突然就怒吼著把孩子拽起來,一巴掌就拍在孩子的小腦袋上,在巴掌出去的瞬間,她自己也被嚇了一大跳。
她說:“我打孩子的部位、動作甚至神情,竟然和小時候,我爸打我的樣子,一模一樣。我竟然毫無意識地完全復制了我爸的樣子,我最討厭的樣子。”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在這個家庭里,我們的行為習慣、價值觀都受其影響,成年后,會不自覺地模仿在原生家庭中的一些行為。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并不意味著無法改變。
首先,要意識到,對孩子動手固然有原生家庭的影響,但也不能全讓原生家庭來背鍋,不要把原生家庭當做不肯成長,改變的借口。
其次,必須學習,包括育兒和心理學,正面管教類的書籍,慢慢調(diào)整行為習慣。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給孩子一個新的原生家庭。
3
拿出做家長的耐心和包容
父母養(yǎng)育孩子,就像西天取經(jīng),狀況頻發(fā),永遠有打不完的妖怪滅不完的魔,誰都有不知所措或崩潰的時候,但從我們成為“父母”的那刻起,就肩負了塑造一個擁有美好人生的新生命的任務。
養(yǎng)兒育女,最大的訣竅就是時刻謹記的耐心和包容。
在教育孩子上,樊登老師就是這樣做的。
他兒子特別喜歡在客廳踢球,有一回,他不聽勸阻,把媽媽最喜歡的一個杯子打碎了。
孩子很害怕,樊登老師也很生氣,因為杯子很貴,確實心疼。
但他控制住了脾氣:“你沒受傷就好,以后要注意,這杯子打碎了,確實很可惜,你有沒有什么辦法以后避免這種事情呢?”
孩子說:“不可以在客廳玩球。”
想一想又補充:“激烈的運動都不可以在客廳玩。”
從那以后,雖然家里易碎品多,但孩子再沒打壞過一件。
有句話值得父母深思:
人們把毆打成年人視為侵犯,把毆打動物視為殘暴,可為什么把毆打孩子稱作教育?
孩子最不被人喜歡的時候,其實正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
別再打著“教育”的名義肆意傷害,打罵只會讓孩子被迫恐懼,擁抱才能讓孩子主動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