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去買菜,碰見以前的鄰居小莉,她正帶著她的孩子軍軍。一年不見,我們見到彼此特別高興,相互聊著最近的近況。突然,在旁邊玩泥沙的軍軍抓著一把泥沙往遠(yuǎn)處扔,差點扔到一個過路人身上。那人訓(xùn)斥了軍軍:'干什么!'
小莉連忙過去帶著軍軍向過路人道歉,并讓軍軍從包里拿出紙巾給路人擦。路人拿著紙巾說'沒事了,以后要看著點'就走開了。
小莉氣急敗壞邊拉著軍軍往我這邊走邊開始批評孩子了:'你怎么這么壞,往人身上扔沙子。叫你不要到處亂跑,次次都這樣。'
我一聽很納悶,以前軍軍來我家做客時候也不會說很壞小莉為什么說她壞,小莉說孩子次次這樣是指什么?我就隨口問了問問了,原來小莉每次帶孩子出來時候要么亂跑要么在旁邊玩惹出事,每次批評了都沒有用。
我明白了,告訴莉莉這是因為她沒有掌握批評的技巧,所以批評孩子時候沒有達到效果。我們批評孩子是一門技術(shù)活,尤其要懂得'過程批評'。
每個孩子都有犯錯的時候,為了幫助孩子成長我們都會批評孩子,以免孩子的錯誤行為和話語傷害了自己或者傷害了他人,對自己對他人、社會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但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注意自己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以及批評孩子的方式或者語言?
我們來測試下:有一天我們和孩子正在餐桌邊吃飯,孩子站起來想夾遠(yuǎn)一點的菜,我們說我們幫他夾,他揮舞著勺子說'不要不要'并從凳子上站起來,一手撐著桌子一手將勺子伸向盆子。當(dāng)孩子舀好了菜正準(zhǔn)備站直,'砰'一聲碗就掉到了地上成了碎片。碗里的飯菜自然也掉到地上了。
平時的你是怎么做的呢?一般家長會有以下幾種做法:
A. 大吼一聲:'說我們來我們來,你看你把碗打爛了,吃什么!別吃了!'
B. 嘆一口氣或者瞪了孩子一眼便收拾起地板,然后再拿一個碗裝好飯菜給孩子
C. '哎呀你真是的'一聲后,打了孩子幾下就重新弄好飯菜給孩子
D. 對孩子說'別動別動,別下去等下碰到會出血',然后立刻拿掃把
在上面的選項中,AC都是吼叫式批評,BD是佛系的批評,是家長對待孩子犯錯的兩種典型批評方式。
我們先來看看A、C選項:吼叫式的批評,也是我們生活中家長常用的批評方式。這時候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候通常帶著憤怒情緒的。在這種憤怒情緒下,家長要么大聲罵孩子要么打罵孩子,在用詞上把孩子震住,比如'蠢死了''笨死了''沒良心'等等,說到激動的時候口不擇言,夸大影響,以為這樣會讓孩子產(chǎn)生深刻印象,下次不會再犯錯。
實際上,'吼叫式'批評不能幫孩子正確認(rèn)識自己的錯誤。所以我們用了'吼叫式'批評后,會發(fā)現(xiàn)孩子還是重復(fù)犯錯誤,甚至故意與我們作對重犯錯誤,或者與我們吵架。比如我鄰居小莉的孩子軍軍,雖然被媽媽批評不可以出去亂跑或者調(diào)皮鬧事,但是軍軍還是經(jīng)常犯同樣的錯誤。
不僅如此,這樣的批評方式對孩子有很大的負(fù)面影響。像明星陳喬恩小時候常常受媽媽'吼叫式'批評,這種批評包含了語言傷害。因此她說她害怕媽媽上樓的聲音,她把這種聲音形容為'好像魔鬼的聲音一樣'。因為媽媽語言暴力對她的傷害,陳喬恩小時候很自卑,還因為自閉轉(zhuǎn)了學(xué),卻又沒辦法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成績也變差,而且沒人和她做朋友,總之就是惡性循環(huán)。
或許因為'吼叫式'批評太傷害孩子,所以有些家長選擇BD那樣的佛系批評,怕批評孩子會傷害孩子自尊,怕打消了孩子做事情的積極性。但是孩子的錯誤沒有大人指正和糾正,錯誤就容易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錯誤言行要么一直影響孩子一生,要么被擴大對他人、社會造成了傷害,這都是家長在間接傷害孩子。
比如我身邊一個朋友常常和我抱怨她同母異父的弟弟,總是在吃飯的時候沒有禮貌。菜沒有上齊就開始自己夾菜,又把自己喜歡的菜吃了一大半,根本就不顧別人的感受。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因為他爸從來都不說他這樣做不對,從來都是簡單說一兩句,一點都不嚴(yán)厲。'
很明顯'養(yǎng)不教,父之過',佛系的批評方式和'吼叫'的批評方式一樣不值得提倡,不僅沒有有效批評孩子,還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為什么'吼叫式'批評和'佛系'批評都不能有效地批評孩子呢?
美國斯坦福大學(xué)心理學(xué)家卡羅爾·德韋克曾經(jīng)做過一個關(guān)于'批評'的實驗。
實驗中,67名幼兒園小朋友玩情景游戲,游戲的特點是孩子們需要努力去完成任務(wù),然后老師會去'挑刺',并給予孩子們?nèi)N不同風(fēng)格的反應(yīng)。
其中一個情景故事是這樣的,老師讓孩子們給自己用積木搭一座漂亮的房子,然后老師會故意挑毛病,比如說'你這個房子沒有窗戶',接著老師會用三種方式繼續(xù)對孩子的評價:
老師會說'我對你很失望','你不夠聰明'之類的話。個人批評的特點是,對孩子做出整體性的判斷,焦點指向孩子本身。
老師會說'這個房子搭得不好','老師不喜歡這個房子'之類的話。結(jié)果批評的特點是,關(guān)注行為的客觀結(jié)果,焦點在于行為結(jié)果而不是孩子,指向具體行為的適當(dāng)與否。
老師會說'這塊積木歪了','你想過嘗試其它辦法嗎?'之類的話。過程批評的特點是對孩子的努力程度和方法進行反饋,焦點指向行為的過程。
然后,研究者讓孩子們對自己的表現(xiàn)和整個活動進行評分,最后的實驗結(jié)果是:
'個人批評'組的孩子們在聽到'我對你很失望'之類的話后,對自己的感覺很糟糕,開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表現(xiàn)出無助。
結(jié)果批評和過程批評這兩組的孩子,在自我評價上評分都更高,表現(xiàn)出更加自信。相比而言,過程批評組的孩子評分最高,對任務(wù)完成的滿意度最高,情緒更積極,對任務(wù)的堅持性最強。
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可以看到,'吼叫式'批評和'佛系'批評都沒有遵循'過程批評'的批評原則。'吼叫式'批評常常因為家長的情緒和用詞比如'你粗心大意''讀那么多年書都不知道這個,你文盲'讓孩子將焦點聚焦到自己,而不是錯誤本身,而'佛系'批評雖然沒有讓孩子聚焦到自己,但也沒有讓孩子聚集到錯誤本身。只有'過程批評'才讓孩子聚焦到錯誤,并且引導(dǎo)孩子如何改正錯誤。
因此,當(dāng)孩子不受家長憤怒、冷漠、無所謂等情緒以及語言暴力傷害的時候,在情緒上就缺少抵觸情緒,也就是說孩子更樂意接受家長的批評。當(dāng)孩子聽進去家長的話之后,又得到家長的引導(dǎo)、幫助,就會很快改正錯誤。這就是為什么'過程批評'比'吼叫式'批評和佛系批評更有效。
既然'過程批評'原則如此有效,我們應(yīng)該怎么運用呢?
(1)克制情緒,拒絕吼叫批評。
無論吼叫當(dāng)把批評變成情緒的宣泄或者展示家長權(quán)威時,父母就開始犯錯了。要知道,當(dāng)我們變成吼叫的父母時,孩子們的心靈的大門就開始關(guān)閉了。這一點,我們父母也是深有同感的,上司的嚴(yán)厲批評,往往會讓我們產(chǎn)生逆反情緒。
雖然在克制情緒時往往是最難的一步,但我們一定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我們可以在感到生氣的時候深呼吸,或者暫時離開孩子發(fā)生錯誤的現(xiàn)場或者稍微轉(zhuǎn)移下視線,讓自己的情緒平復(fù)一會。
如果可以,就進一步地思考為什么自己這么生氣,是孩子的錯誤還是自己今天遇到什么事情讓自己把脾氣發(fā)泄到孩子身上?又或者慢慢、平靜地和孩子說:'我現(xiàn)在很生氣,因為看到你在犯錯誤。'當(dāng)孩子疑惑地看著你或者立刻停止錯誤的時候,你就可以繼續(xù)和孩子說明他的錯誤。
(2)不要給孩子貼標(biāo)簽。
類似'你就是個笨孩子'、'你自制力真差'、'你真懶惰'的話,就是在給孩子負(fù)面的心理暗示,讓他們覺得自己有缺陷,進而失去進步的動力。像我朋友媽媽從小就說她'雖然笨但是勤奮',朋友就永遠(yuǎn)地勤奮做事覺得自己只有勤奮才能給自己獲取優(yōu)勢。要知道,沒有人能夠明確確定孩子未來的方向,每一個孩子都充滿潛力。
(3)批評要具體,說得越細(xì)致越好。
孩子還小,理解能力并不如我們大人高。有時候太過簡單的批評會讓孩子一頭霧水,這時候不要覺得孩子態(tài)度不好,而是我們沒有批評好。比如'你沒拼好'尚可,'你積木沒有拼好'還行,'你這一塊積木沒有拼好'更好。再比如'你不能打人'尚可,'你不開心的時候不能打人'還行,'你不開心的時候,不能打人,被你打的小朋友會很傷心'更好。
當(dāng)然,批評要對當(dāng)前孩子犯的錯誤,不要擴展到其他事情。孩子能接受的信息是簡潔明了的,太多信息孩子不旦理解不了,反而轉(zhuǎn)移了他的注意力。這樣也不利于孩子糾正錯誤。
(4) 及時批評,孩子改正后及時反饋。
批評要趁熱打鐵,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孩子記憶得最清楚,教導(dǎo)效果最好。如果事后批評孩子,孩子會記不清楚自己當(dāng)時犯的錯誤,我們問孩子犯錯的原因也很難問得出來,這樣也不方便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當(dāng)然也要注意場合,最好單獨交流。
當(dāng)孩子改正了錯誤后我們也要具體地肯定孩子的表現(xiàn),比如擊掌說'耶,你做到了把積木拼好'、微笑說'你比上次做得更好!'、擁抱他說'你這次出來沒有亂跑,我很高興'。畢竟,表揚比指責(zé)更令孩子印象深刻,而且表揚會讓孩子更有動力不再犯錯誤。
我們都說'愛之深、責(zé)之切',但是批評主要不是為了告訴孩子'我們是多么愛你才批評你',而是為了孩子能夠改正錯誤,養(yǎng)成好的習(xí)慣。當(dāng)我們能夠好好地批評孩子,運用技巧尤其運用'過程批評'來批評孩子,這不僅能讓孩子有效地改正錯誤,還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柔、親切以及深沉的愛。因為對于孩子們來說,愛就是父母能夠信任、支持自己,而不是總指責(zé)自己。
我是尼莫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yǎng)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