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獒并不是特指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藏獒,而是對很多大型良犬的統(tǒng)稱。西域少數(shù)民族常把優(yōu)良獒犬作為禮物供獻給中原皇帝,古書說:“西方之戎有國名‘旅’者,遣獻其大犬,其名曰獒?!蔽饔虿柯洹蔼濁瘛保ɑ蛎帧⒌遥┮浴叭泵?,就因為他們那里出產(chǎn)良犬。
在這些優(yōu)良的獒犬中,有一條被“光榮”地載入了史冊。
話說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靈君荒淫無道,殘忍好殺,奸臣屠岸賈則專門逢迎他干壞事。比如吧,晉靈公一般游戲項目都玩膩了,這天忽然發(fā)現(xiàn)拿彈弓射擊百姓,尤其是把百姓眼睛彈瞎了很好玩,這一玩還就上癮了。屠岸賈呢,一起陪玩。
晉國老相國趙盾是個忠臣,他多次苦勸晉靈公別再這么玩下去了,可晉靈公不但不聽去還煩得不行。屠岸賈趁機煽風點火:干脆除掉趙盾得了。這下說到晉靈公心坎上了。
他們先派了一個名叫鉏麑的刺客深夜刺殺趙盾,可鉏麂很講原則,他發(fā)現(xiàn)趙盾深夜一人正襟危坐準備上朝,是個忠正為國之人,他既不愿違背主人的命令,又不愿加害忠臣,最后一頭撞在趙盾家大槐樹上自殺了。
鉏麂觸槐
屠岸賈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攛掇晉靈公不如放狗咬死趙盾。
這狗便是晉靈公的愛犬“靈獒”。光看外表就很奇特,毛色像燒紅的碳條;性情更是異常兇猛,晉靈公平時看誰不順眼就讓它上去撲咬,不把人咬死不算完。平時專有一名獒奴用鎖鏈牽著這只靈獒,陪伴在晉靈公左右。
為了確保獒犬咬死趙盾萬無一失,屠岸賈先命手下做了一個草人,給草人穿衣戴帽如同趙盾的樣子,又在草人肚子里放入鮮肉。每天,獒奴先把靈獒關(guān)起來餓得嗷嗷叫,然后再放出來,訓(xùn)練它撲咬草人,靈獒只要一咬破草人就能吃個飽。
訓(xùn)練了一些日子,靈獒只要一見穿趙盾衣服的草人,也不管草人肚子里有沒有肉立馬竄上去撕咬個粉碎。這也證明,最早參與條件反射實驗的狗不是巴甫洛夫那條狗,而是晉靈公這條狗。
一切準備就緒。這天,晉靈公熱情邀請趙盾前來赴宴。屠岸賈令獒奴牽著靈獒待命,又下令武士們暗中埋伏,勢必將趙盾殺死。
此刻,趙盾已經(jīng)預(yù)感到危險了,但他抱著臣子必須忠于君主的信念,還是前來赴宴。身邊只帶了一個叫提彌明(也有書做“祁彌明”)的護衛(wèi),此人是個大力士。
酒宴之上,晉靈公忽然對趙盾說,聽說你的寶劍很鋒利,能不能給我欣賞一下。趙盾剛要摘下腰間寶劍,提彌明看到在殿下大叫道:主公,吃完飯就退下吧,為何要在國君面前拔劍?
趙盾這才醒悟,原來是個圈套!看到國君如此陰險,他知道來今天兇多吉少。此刻,也顧不上君臣禮節(jié)了,起身便走。眼看趙盾要逃,屠岸賈急命獒奴放出靈獒,那靈獒將身子一縱直撲趙盾,不想斜刺里跳出個提彌明,一把將靈獒抓住,雙膀較勁拼命一扯,竟然扭斷了靈獒脖子。本來閃亮登場還準備會大有作為的靈獒,就這么被秒殺了。
見靈獒咬人失敗,埋伏在殿角的眾武士一擁而上來殺趙盾。只見提彌明一人敵住數(shù)人,用身體扛住亂刃,為趙盾贏得寶貴的逃命時間??哨w盾一個年老弱文臣,哪里跑得過這么多如狼似虎的武士!正在危難之際,伏殺趙盾的眾武士當中突然沖出一個人,背起趙盾就跑,他大概是練過跑步,背著趙盾居然一溜煙逃出重圍。趙盾得救后詢問此人姓名,他卻不肯說,只是說當初趙盾曾有恩于他。有的書就把他寫成了無名氏,有的書上則說此人名叫靈輒。
這就是春秋故事中著名的“鬧朝擊犬”。
這本來是一出驚險的刺殺大戲,可有意思的是在古書《公羊傳》中居然寫道:
正當提彌明殺死靈獒又跟眾武士搏殺之際,趙盾一邊逃跑,一邊扭回頭對晉靈公說了句話:你的獒可是比不過我的獒啊!(趙盾顧曰:“君之獒不若臣之獒也!”)
——就這一句話,驚險片立馬兒變卡通片。如果把趙盾的話翻譯得再通俗些,就是“你的狗可比不過我的狗啊!”。
這就是你趙盾的不對了,怎么能把舍命救你的提彌明比作狗呢,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可仔細想想,趙盾小命都快保不住了,那還有功夫跟晉靈公逗悶子,這分明就是《公羊傳》作者借趙盾之口說自己想說的話嘛。
在等級森嚴、人身依附關(guān)系嚴重的古代社會,國君和臣子的關(guān)系、主公與奴仆的關(guān)系,說白了就相當于主人和狗的關(guān)系。任誰也回避不了這一點。
故事里的第一位“主人”是晉靈公,他有一條看得見的狗“靈獒”,還有四條隱形的“狗”:屠岸賈、趙盾、鉏麑、靈輒。
靈獒自不必說了,來看四條隱形的狗:
屠岸賈是一條“惡犬”。他諂上陷下,奉迎國君之時猶如一條哈巴狗加癩皮狗,而害人之時又像一條瘋狗,管你什么忠臣良相老實百姓,在它眼里就是一塊能讓他吃飽的肉。
趙盾是一條“忠犬”。他屢屢犯顏直諫,最后又從容赴宴,盡到了一個忠臣應(yīng)盡的一切職責。
鉏麑是一條“善犬”。他敬佩忠臣因此不忍心殺趙盾,但又不愿背叛“主人”晉靈君,唯有以死相謝。
靈輒是一條“變節(jié)的犬”但卻是一條“聰明的犬”。雖然他沒有服從晉靈公的指令,但他能明辨是非,懂得大義,關(guān)鍵時刻敢于挺身而出。
故事里的第二位“主人”是趙盾,他只有一條“犬”:提彌明。
提彌明舍命救主,打死了靈獒,力戰(zhàn)眾敵而犧牲,堪稱是一條“義犬”。
其實,提彌明作為晉靈公的百姓,他也可以選擇忠于更高一層的“主人”晉靈公而背叛自己的家主趙盾,而且顯然這樣做對他更有利,但他依然選擇忠于趙盾,因為他知道趙盾是個為晉國百姓好的忠臣,說明他是個有很強是非準則的人。
提彌明對趙盾的赤膽忠心,跟趙盾對晉靈公的赤膽忠心其實非常類似。所以趙盾對晉靈公說的那句:“你的狗可比不過我的狗啊”也不算是罵提彌明,如果要是罵的話就等于連自己也罵了。這實際上是《公羊傳》的作者想表明一個態(tài)度:有勇有義,講究大是大非原則的屬下才是真正的“良犬”,比那些阿諛奉承助紂為虐的“惡犬”強多了。
京劇《鬧朝擊犬》
一方面對狗忠誠守信的品格比較欣賞。有“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之說,也有“犬守夜,雞司晨”之說,而且當主人有難時好狗絕不退縮會挺身而上。所以狗,被看做是主人最忠實的下屬。注意,可不是“朋友”哦,中國古人從不會把狗比作跟人平起平坐的朋友。
另一面,古人一直都不怎么待見甚至非常討厭狗,這個占主流!
在中國字典里與狗有關(guān)的詞就幾乎沒好詞兒,什么“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搖尾乞憐”等等。古人主要是不喜歡它那副“狗德行”,說白了,狗就是奴才。它的諂媚、盲從、兇惡、卑賤、上躥下跳,都跟丑陋的奴才一模一樣。
而且古人一向欣賞高潔之物,比如仙鶴;或者是高傲之物,比如獅虎。而狗骯臟、食腐,所以它常常與豬并稱,故有貶義詞“犬彘不如”,也就是“豬狗不如”。
當然對于動物的價值判斷都是人賦予的,這里只是說明中國古人對狗的態(tài)度而已。
“鬧朝擊犬”故事正是古人以狗為喻:人,畢竟是高貴的,不能把自己完全等同于動物。作為臣子部下,可以效仿狗的忠誠勇義,但不可效仿狗的諂媚、兇惡、是非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