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陷北宋都城汴梁,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同樣是逃亡,三百年前的唐玄宗卻是入川,他為何不選擇富庶、溫柔的江南之地呢?
第一輪的主將為高仙芝、封常清,在洛陽失陷后,他們退守潼關,此時郭子儀在河北已經取得幾場較大勝利,潼關駐軍只需等待外地勤王兵馬到達關中一帶就可展開反擊,奈何唐玄宗聽信宦官邊令誠讒言,將高仙芝、封常清斬殺于兩軍陣前。
唐玄宗馬上啟用老將哥舒翰,令他組織潼關保衛(wèi)戰(zhàn)。玄宗一朝,可謂名將輩出,論武力值,哥舒翰或許也就比王忠嗣差點。但此時的哥舒翰已經是一個中風的老人了,唐玄宗便說,你不是行動不便嗎?給你匹馬,那就是你的腿,就這樣,哥舒翰被抬到了戰(zhàn)場上。
在這兩輪反擊中,唐玄宗不停的命令將士出擊,這其實反應出了他的一種心態(tài):在他眼中,安祿山、史思明就是撮爾之輩而已,我英明神武一生,居然被這等雞鳴狗盜之輩打上門來,心中更多的是憤怒。
對于唐玄宗而言,所謂安全,地理形勢上,一定是易守難攻;人員上,一定是鐵桿忠心于自己的人。
先看地理形勢,東面、東北面唐玄宗是不能去的,那里是安祿山的勢力范圍;西面是吐蕃,更不可能了;北面、西北面他不敢去。為何?
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大唐戰(zhàn)神王忠嗣。
他早年被唐玄宗收為義子,和太子李亨關系較好。自少年時期便成了一員響徹邊關的猛將,后來擔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zhèn)節(jié)度使,哥舒翰、郭子儀等名將皆出自其麾下。但他的下場很凄慘,被李林甫構陷------“欲奉太子”李亨為帝,若不是哥舒翰拼死諫言,唐玄宗就把他咔嚓掉了,最終王忠嗣郁悶而死。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楊國忠知道自己的處境,只要離開唐玄宗,自己就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這個時候他比誰都忠心。
另外,此時的唐王朝,有十大節(jié)度使,分別為范陽節(jié)度使、平盧節(jié)度使、河東節(jié)度使、朔方節(jié)度使、河西節(jié)度使、安西節(jié)度使、北庭節(jié)度使、隴右節(jié)度使、劍南節(jié)度使、嶺南五府經略使。
《新唐書·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
唐玄宗傳檄天下,共滅亂賊,但是,三天前,他的兒子李亨已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借助少年伙伴王忠嗣的朔方精銳,開始了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