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宋太祖趙匡胤當(dāng)年定下的那條“不殺士大夫”的祖訓(xùn),整個兩宋近三百年,涌現(xiàn)出了諸多非常有個性的大臣,鄧綰就是其中一位。
鄧綰,成都雙流人,進(jìn)士出身,熙寧三年,官授寧州通判。不過,他覺得做京官才是出路。彼時,王安石正在轟轟烈烈的展開變法運動。
在宋神宗面前,鄧綰大加恭維,非但如此,他又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信,極盡阿諛奉承。
此時,王安石正處于全力推行新法之際,對于那些反對者,甚至是僅僅提出了一些建議的友軍都進(jìn)行排斥,比如蘇軾、韓琦等,反正,王安石的用人原則已經(jīng)不是唯才是舉,而是誰支持新法就用誰,根本就不考慮候選者學(xué)識、品質(zhì)。
宰相陳升之考慮到鄧綰一直在邊疆御敵,就諫言任命他為寧州知府,這也算是高升了。
不過,鄧綰聽到這個消息后,他說,著急毛慌的召見我,又著急毛慌的讓我回去,這不折騰人嘛。顯然,對于這個知府,他不屑一顧。
在他的走動下,果然,第二天就留京了,任集賢校理,在王安石的運作下,轉(zhuǎn)年就當(dāng)了農(nóng)業(yè)部部長。
鄧綰尷尬了,一時不知所措。
練亨甫給他出了個點子,讓他去找宋神宗,建議用“殊禮”厚待王安石,只要這事辦成了,估計你也就留下了。
所謂殊禮,其實就是升任王安石的兒子王雱為樞密使,他的那些兄弟,不管是親的,還是堂的甚至表的,都任命為兩制,婿侄入館為校理,總而言之,就是王氏宗親,能給安排官職的一個都不落,也別嫌多,大宋朝這么大,完全安得下。另外,考慮到王家眾多老小,在京城繁華之處找個宅邸賜給王安石,這樣他就安心變法了。
趙頊一聽就明白了,原來,鄧綰這是王安石的同黨?。〔贿^,嘴上沒說什么,反而頻頻點頭贊許。
其實,面對眾多臣工的阿諛奉承,王安石早就無心變法了,總想著回到老家盡享天倫之樂。這天,他又找到宋神宗,準(zhǔn)備辭呈回鄉(xiāng)。
宋神宗就對他說,你就勉強留下吧,你想要的那些,我都能滿足你,不過,就一個要求,目前看來得要往后拖一拖了,關(guān)于宅子的事,還在找,一時半會也沒看到合適的。
于是,便問宋神宗賜宅第是怎么回事。
宋神宗只是笑笑,什么都沒說。
到了第二天,王安石再次入宮見駕,懇請趙頊說說宅第的事,自己一頭霧水,想了整晚壓根兒就沒個頭緒。
趙頊將鄧綰的那封奏折拿了出來,王安石看完后,不由出了一身冷汗,當(dāng)即表態(tài),鄧綰是見風(fēng)使舵的小人,應(yīng)將其罷黜。
最終,鄧綰外放虢州。
朕之待汝者,義形于色;汝之事朕者,志在于邪。
鄧綰確實是高手,為保住自己的地位,居然奏本以公器授之于人,就沖這一點,妥妥的能執(zhí)掌北宋拍馬界的牛耳。只不過,巨擘也有拍到馬蹄子的時候,外放虢州也算是罪有應(yīng)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