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兩個下午的閑暇時光就能讀完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容量也不過是一本小冊子大小,卻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朱光潛老先生總是詼諧地引證,語言也易懂,一氣讀下來絲毫不會讓人感覺困頓。
許多靈光閃爍的觀點恰似散落各處的珍珠,于不經意拾到一顆便欣喜異常。
不一定非得要通過這本小書去很嚴謹地探求“美的概念”或者“美的構成”,就算為百無聊賴的生活增添一絲冬日情趣也是極美妙的。
藝術的能事不僅見于知所取,尤其見于知所舍。
正如風行水上,自然成紋。
王徽之居山陰,有一天夜雪初霽,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剡溪去拜訪他,剛到門口便把船劃回去。
他說:“乘興而來,興盡而返?!?/p>
我見過一個擅長攝影的老師,一個平常之景在他的鏡頭下也能顯現出不同尋常的美。為什么?
善于取舍,在構圖的時候,善于把不必要的舍去,合口味的留下。
善于生活者對于世間的一切,也拿藝術的口味去評判它,合于藝術口味者則毫毛可以變成泰山,不合于藝術口味者泰山也可變成毫毛。
翻開書看前幾個章節(jié),在解釋何為美之前,孟實先生先解釋何不為美。
我們常人對美有很多誤解,“徘徊于美感與快感之間,考據批評與欣賞之間,自然美與藝術美之間,時常自己沖突,自己煩惱,而不知道怎樣去解那連環(huán)”,以及如何把握寫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主觀與客觀,孟實先生都一一做了詳細的說明,最后我們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覺,這一過程需要集中全身心投入才能感受到。
什么才是美呢?
我們看到一片秀麗的山水,會感嘆:“好美!”
我們看到一副油畫《蒙娜麗莎》,會感動:“好美!”
我們看到一個青春艷麗的少女,會激動地稱贊:“好美!”
我們看到一道精心烹制的佳肴,味蕾全開,會迫不及待地夸獎:“好美!”
這種種的美,是一樣的嗎?
英國學者羅斯金曾很坦白地說:“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座希臘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的一半美。”而我們也常常稱贊一位姑娘,身材漂亮得就像一座雕像。那么是活生生的姑娘美,還是希臘女神雕像美?
朱光潛說,端看你在欣賞姑娘和女神雕像時所用到的感官了。如果姑娘讓你想去戀愛,或秀色可餐,那么希臘女神雕像更美。因為,真正的美,是脫離了現實欲望的單獨存在。
因此,山水是美,油畫是美,少女和佳肴則是你的欲望,是快感。
在《談美》中,朱光潛把抽象的“美”的定義,用簡單的例子輕松講解,“美”也就不再是陽春白雪,而是“飛入了尋常人家”。
所謂“真善美”都是人自己定下的價值,不是事物所本來就有的特質?!皩嵱玫膽B(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p>
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吃飽穿暖已不成問題,科技的發(fā)展也是月新日益,然而精神方面出問題的人卻越來越多。這是在美感上有了缺失。
人為了生存而做的活動,叫有所為,比如打工賺錢,寫文賣錢,制作跨年演講吸引粉絲用知識賺錢,這些活動是有目的的,在這些為了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huán)境的奴隸,是不自由的,因此會對人的心靈產生壓力,造成人在精神上的困乏。
而美,就是人類為自己找到的一片精神凈土,在這個世界里,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可以什么都不做,也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比如靜靜地欣賞一片落葉的凋零,或者把它拍下來做成屏保,又或者把它收集起來堆成一座落葉山,再或者拿一片落葉做成書簽。這些活動,是無所為而為,也是對生活毫無價值的行為,也只有在這樣的活動中,美才體現出它最有價值的一面。
世間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
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chuàng)造。
愿你在這功利的社會,仍保有發(fā)現美的眼睛。
古西樓書之道一“養(yǎng)品味”相關讀物
-關于作者-
十三安,非虛構寫作愛好者,新聞學在讀。
監(jiān)制:西樓
編輯:十三安
圖片:來自網絡
在古西樓書屋『讀書、喝茶、沙龍、發(fā)呆』
讀創(chuàng)生活之美|古西樓24h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