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及時進行教育,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關(guān)鍵。這一點我是有深切體會的。
記得兒子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有一天,我們邀請了他同班的幾個小朋友來家里做客。開始,四五個小朋友一起吃飯,還都有些拘謹,話也不多。吃著吃著,情緒上來了,也不知是哪個先挑起的話題,相互揭起短來。你說他被老師罰站了幾次,他說你被老師罰站了幾次,鬧得不可開交。在那對話中,我們明顯感到兒子被罰站的次數(shù)最多。午飯后,我們打發(fā)走了其他幾個孩子,把兒子叫到跟前,了解情況,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兒子近來在班上確實經(jīng)常被罰站,他要么和同座說話,要么亂動,要么不好好做作業(yè)……那天被罰站的原因是就他用腳把墻壁蹬臟了。我們問他,你現(xiàn)在在班上是好寶寶還是壞寶寶?他不假思索地說是“壞寶寶”。我覺得問題嚴重,意識到這是教育他的關(guān)鍵時刻,關(guān)系到他能不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于是,我一方面讓他媽媽跟他談,幫他尋找不對的地方和做錯的原因,特別說明這些事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可以克服的。通過自己的努力,也一定會成為好寶寶的。另一方面,我當天下午就去找了幼兒園老師,了解情況,及時和老師進行了溝通。此后,老師對他比較關(guān)注,批評教育的同時,也不忘表揚、鼓勵,周末,兒子終于被評選為好寶寶。從那以后,我兒子一改過去的那種懶散、不要強的狀態(tài)。幼兒園的最后考試,他以雙100分的成績(當時,全園雙100分的只有我兒子一個人)進入了小學學習。
還有一次是他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那天,他從學校放學回來后,就和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起了球。踢著踢著,就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回來吃飯。叫了他好幾次,他都似乎沒有聽見。于是,我就說,不等他了,我們先吃。過了一會兒,他滿頭大汗地跑回來,坐到桌子的旁邊,抓起筷子就想吃。我很嚴肅地對他說:放下筷子,站到旁邊去。他一看我的臉色不對,只得放下筷子,站在一旁看著我們吃飯,直到我們吃完。我對他說,知道不知道一家人都在等你回來吃飯?今天先饒你一次,以后再晚回來,就不要吃了。他兩眼含淚,保證下次再也不晚回來了。從那以后,他都能準時到家,即使想出去玩一會兒,也總是先回家,跟我們說一聲,得到同意后才出去。
類似的事情還很多,例如放學回家必須先完成作業(yè)然后才能看電視、自己的事情盡可能自己解決、學會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錢……初中畢業(yè)后,兒子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一所省重點高中。我們對他幾乎完全放開了手,上學放學、課余活動、完成作業(yè)等等從不需要我們操心。高中畢業(yè),兒子又被名牌高校錄取。
培根曾經(jīng)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的確,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而這種良好的習慣必須及時加以培養(yǎng)。多年教育經(jīng)歷,使我深切體會到,現(xiàn)在孩子之間的差距,并不是智力上的差距,而是習慣上的差距。年級越高,這種差距反映到學習上,學習成績的差距就越來越明顯,同時教育效果也愈來愈不理想。所以,習慣的形成非一日之工,關(guān)鍵是教育要及時,只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