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上初二的男孩子,暗戀班上的一個女孩,便在日記中表露了這種不便明說的感情。自以為做得隱秘,不想,善于察言觀色的母親早已起了疑心。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從孩子日記中了解了一切。母親非常生氣,當(dāng)即把兒子從學(xué)校叫回來,進行了教育。從那以后,孩子只要成績有一點下降,便招到嚴厲的責(zé)罵。在母親的罵聲中,男孩的成績不但沒有進步,反而一落千丈。為此,他母親百思不得其解,總弄不明白自己對孩子要求嚴格到底錯在何處。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思想上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在所難免的。罵,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有個德國男孩,在班上公開宣布他愛上了一個來自中國的女孩。雖然那中國女孩對此十分憤怒,可那德國男孩還是坦然地找機會對她表示親密。有一天,那女孩病了,德國男孩竟然在班上大哭起來。說是沒有這個中國女孩,他就不再上學(xué),他要回家。老師既沒有批評他,也沒有阻擋他。到了家,他哭著對他母親說,他要和一個中國女孩結(jié)婚。那孩子的母親說:那很好啊。但是,結(jié)婚要有禮服、婚紗、戒指,還要花很多很多的錢??赡悻F(xiàn)在什么都沒有。你要和這位可愛的中國女孩結(jié)婚,就得努力學(xué)習(xí),將來才有希望得到這一切。那男孩居然擦干了眼淚,從此就十分用功起來。
這位德國母親自然懂得,罵,于事是無補的。她采取的循循善誘的方式,去調(diào)動孩子的學(xué)習(xí)積極性,可謂事半功倍。事實上,古今中外,有哪一個名人,是在罵聲中成長起來,而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的呢?經(jīng)常挨罵的孩子,由于缺乏自信,極易形成自卑心理,他們總以消極的態(tài)度來對待周圍的一切。對于父母的責(zé)罵,年幼時,迫于父母的權(quán)威,只好用沉默來表示自己內(nèi)心的不滿??砷L大成人后,他們就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父母。深受其害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父母,還有他們這一個家庭,以及社會。這樣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少見。
過去曾有“孔子家兒不知怒,曾子家兒不知罵”的說法。如今,我們更應(yīng)懂得,罵,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的。孩子需要的是我們的鼓勵、誘導(dǎo)。唯其如此,才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作者系南通市家庭問題教育專家,南通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