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言:“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备`以為,不知足才能常樂,才有可能去追遙遠的星。
知足常樂,是對自己放任自流的借口,是貪圖安逸閑適的懶散。長時期的知足常樂會使我們留戀于安逸之中,甚者失去奮斗的初心與激情。貪戀知足常樂,人生的意義又在何方?人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不知足常樂才是我們生活的常態(tài)。唯有不知足常樂,方可使人精神煥發(fā),而非行尸走肉。
不知足常樂,是我們不甘于眼前的茍且,而去追尋詩和遠方。毛姆面對安穩(wěn)的醫(yī)生生活,并沒有安于現(xiàn)狀,而去追尋自己遙不可及的作家之夢。面對無數(shù)次的退稿反而越挫越勇,寫出經(jīng)典《月亮與六便士》。因為不知足常樂,李白才寫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千古名句。正因為不知足常樂,才激發(fā)內(nèi)心深處的激情,進而懷對生命的自信與敬意,從而實現(xiàn)人生更高的價值。
人類之所以已遠遠超過其他生物。探其淵藪,是對現(xiàn)狀的不知足,是對命運的不順從。若對當下知足常樂,得過且過,這是否和無思想的生物有區(qū)別呢?上帝或許為我們關上一扇門,但我們不安于現(xiàn)狀,去努力攀上未關閉的窗。無視渺茫的黑暗,海倫凱勒用觸覺去感知世界,努力匍匐上前,因為是對現(xiàn)狀的不知足常樂,才會對生活飽有激情,書寫出自己綺麗的人生。大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不能吹走一只蝴蝶,這正是因為生命的不順從。
縱使世界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安于現(xiàn)狀,只會讓生活索然無味。每一個攀登過頂峰的人,正是對沿路的風景不知足常樂,才能夠俯瞰百川。
反觀當下,雖然有著知足常樂,畫地為牢,對生活失去激情而無所作為的人,但更多的是人們對生活的不知足常樂,追及遙遠的星辰,才使得社會在發(fā)展,而非原地踏步。
對于我們青年來說,不知足常樂是我們生活的主色調(diào),用汗水澆灌希望,才可收獲絢麗的人生。
我們走著,走著,仍在路上。
我們想著,想著,心懷遠方。
正因為不順從,所以我們更應不知足常樂,去追尋遙不可及的星辰。
(作者系如皋市一中高三1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