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孝文帝時期的洛陽龍門石窟
NO.179
之后北魏的漢化改制跨入了快車道,一道接一道的詔令簡直比高考季的模擬試卷還要密集:
改革度量衡,使用和漢朝一樣的尺、斗;大興儒學(xué),在洛陽設(shè)立國子、太學(xué)、四門小學(xué)等學(xué)校;制定祭天之禮;鑄造太和五銖錢,結(jié)束了北魏過去沒有貨幣的歷史……
此外,拓跋宏還規(guī)定,凡是南遷的鮮卑人,去世后都必須按照葉落歸根的原則葬在他們的老家——不是代北,而是洛陽,因為他要求遷洛的代北人士籍貫一律改為洛陽,從此南遷鮮卑人都改稱是河南洛陽人。
公元496年初,拓跋宏又下詔要求改革鮮卑姓氏。
他覺得原先那些鮮卑姓氏就和從不洗頭的鄉(xiāng)下老太的辮子一樣——又長又臭又土。
比如拔拔(粑粑)聽著就不雅觀,獨(dú)孤(又獨(dú)又孤)聽著就不吉利,步六孤聽著既不雅觀又不吉利……,便決定將所有鮮卑姓都改為漢姓。
他對這項工作極為重視,并親自擔(dān)任姓氏改革委員會主任,每個姓氏怎么改,都經(jīng)他本人審定。
最后確定的改姓方案是這樣的:
拔拔氏改稱長孫氏,達(dá)奚氏改稱奚氏,丘穆陵氏改稱穆氏,步六孤氏改稱陸氏,賀蘭氏改稱賀氏,獨(dú)孤氏改稱劉氏,賀樓氏改稱樓氏,勿忸于氏改稱于氏,紇奚氏改稱嵇氏,尉遲氏改稱尉氏,紇豆陵氏改稱竇氏,侯莫陳氏改稱陳氏……
而皇族拓跋氏則被改為了元氏。
之所以這么改,拓跋宏是費(fèi)了一番腦筋的,他對外宣稱的理由是:
北魏的祖先出自黃帝,以土德而王,而鮮卑語中稱土為拓,后為跋,故稱拓跋?,F(xiàn)在要改漢字單姓,首選“土”字,但如果改姓土的話,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就成了“土龜”、明元帝拓跋嗣就成了“吐司”……聽上去實在是太土了,所以他不得不又重新列了個轉(zhuǎn)換公式,說“土為萬物之元”,改稱元氏。
“元”這個字就高大上了,比如拓跋珪改姓后就成了“圓規(guī)”——聽上去就是那么有文化!
作為漢文化的狂熱粉絲,拓跋宏,不,現(xiàn)在應(yīng)該叫他元宏了,認(rèn)為改漢姓、穿漢服、說漢話,這些還只是表面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全盤移植漢人的各項制度。
他對漢人自魏晉以來盛行的九品中正制十分推崇,為此他親自評定門第,將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四姓定為漢人的四大一流高門,同時又把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個出自鮮卑勛貴的姓氏稱為鮮卑八大姓(長孫、奚等姓氏與北魏皇族同源,故不在此列),與崔、盧、鄭、王四家同屬頂級士族,并下詔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豪門之間聯(lián)姻。
他本人也不惜為漢化事業(yè)而獻(xiàn)身——將崔、盧、鄭、王以及隴西李氏(即李沖一族)等五大漢人門閥家的女子納入后宮,同時他還指定他的六個弟弟分別娶這些家族的女子為妻,之前的妻室則降為小妾。
除了規(guī)定崔盧李鄭王等頂級士族,元宏對地方上的士族也做了規(guī)范,并親自參與了郡姓(即各郡的高門大姓)的評定。
當(dāng)時大臣們把薛、柳、裴等幾家列為河?xùn)|郡(今山西西南部)的郡姓,但皇帝元宏卻不同意,說薛氏的祖上是蜀人,在河?xùn)|屬于新市民,不能列入郡姓。
出身于河?xùn)|薛氏的直閣將軍(統(tǒng)率宮廷宿衛(wèi)的軍官)薛宗起正執(zhí)戟站在殿下,聞聽此言立即站了出來,氣沖沖地說:臣的先祖在漢末曾經(jīng)隨劉備入蜀,但兩代后就回到了河?xùn)|,怎么能算是蜀人?照這么說,現(xiàn)在臣跟隨陛下,那豈不是成了胡人?不把我們薛家列入郡姓,我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說完他把手中的長戟狠狠摔在地上,竟然將其摔成了兩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