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8
應該說,元宏死的很不是時候。
如果晚死幾年,他就極有可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華夏的夢想。
因為就在他死后不久,南朝就再次陷入了嚴重的內亂!
這一切,與小皇帝蕭寶卷的所作所為是分不開的。
蕭寶卷是南朝歷史上又一個著名的昏君。
他自幼就不愛讀書,登基后更是成天沉迷于吃喝玩樂,對朝政的興趣比母豬對《論語》的興趣還小——完全就不關心。
大臣們上的奏折,運氣好的要幾十天后才有答復——盛夏時申請的冰塊等批下來的時候已經到處都冰凍三尺了;運氣差的甚至直接就和MH370航班一樣失蹤了,原因琳瑯滿目——有被宦官拿去包魚肉的,有被宮女拿去墊桌椅的,還有被小孩拿去折紙飛機的……
大臣們早上上朝,有時一直站到太陽下山都等不來皇帝,只好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更奇葩的是,蕭寶卷還有社交恐懼癥——一見陌生人就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尿道括約肌痙攣,因而他很少與外人交往,即使萬不得已接見大臣時也是一副隨時準備撿錢的樣子,眼睛始終盯著地上。
他平時來往的,只有一些熟悉的內臣或太監(jiān),其中最受寵幸的是制局監(jiān)(掌管內府器杖兵役的官員)茹法珍和梅蟲兒。
這些人大多不學無術,除了溜須拍馬,幾乎一無所長。
在蕭寶卷的統(tǒng)治下,南齊的朝政一片混亂。
沒過多久,大臣們就對皇帝徹底失去了信心——這樣的人要是能管好國家,除非江河倒流癩蛤蟆倒立!
公元499年八月,尚書左仆射江祏(蕭鸞的表弟)聯(lián)絡了始安王蕭遙光(蕭鸞的侄子)、右衛(wèi)將軍劉暄(蕭鸞的小舅子)以及侍中江祀(江祏的弟弟)等幾個位高權重的皇親國戚,密謀發(fā)動政變,廢掉蕭寶卷。
江祏本打算立蕭鸞的第三子江夏王蕭寶玄,可劉暄之前和蕭寶玄有過過節(jié),堅決不同意。
他認為應改立蕭鸞的第六子建安王蕭寶寅——劉暄的妹妹劉氏是蕭鸞的正妻,蕭寶卷、蕭寶寅都是劉氏所生,蕭寶寅上臺不影響他的國舅地位。
蕭遙光對他們兩人的提議都不感興趣,又提出了第三種意見:蕭寶玄蕭寶寅都還年幼,應付10以內的加減法還行,要應付這樣復雜的形勢是絕對不行的,我認為應在京城的明帝近親中選擇一個年長的親王繼位為妥。
他的說法聽上去似乎也不無道理,但實際上,由于蕭鸞家族人丁不旺,近親中年長且在京城的除了蕭遙光,根本沒有別人!
因此他的說法等于是在說:除了我,誰也別想當皇帝!
然而劉暄卻馬上又跳出來表示反對。
原因很簡單,蕭遙光一旦上臺,他的國舅地位就不保了!
就這樣,時間過了一天又一天,會議開了一個又一個,幾個人不但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分歧還越來越大,逐漸從動口變成了動手,又從動手變成了動刀動槍——蕭遙光竟然派出刺客,想要刺殺劉暄!
好在劉暄命大,逃過了一劫。
一怒之下,劉暄蠢血沸騰,當即向皇帝告發(fā)了江氏兄弟的密謀。
蕭寶卷雖然內向,但并不懦弱——其父蕭鸞生前一直教導他千萬不要像蕭昭業(yè)一樣心慈手軟,臨死前還特意留下了這樣的遺訓:作事不可在人后!
秉承著父親的教誨,蕭寶卷毫不猶豫就下令將江祏、江祀兩人抓捕斬首。
不甘坐以待斃的蕭遙光占據(jù)東府城(位于臺城以東,揚州刺史所在地)起兵造反,但由于準備不足,很快他就兵敗身亡。
告密的劉暄當然也不會有沒好結果——很快,他也被蕭寶卷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