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哉令尹,三仕已之無喜慍。我獨何人,猶把虛名玷縉紳。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边@是蘇軾贈送給好友趙晦之的一首《減字木蘭花》。趙晦之,名趙昶,字晦之,曾經(jīng)擔(dān)任楚州團練判官,當(dāng)時的趙晦之被罷了東武(今天的山東諸城)令,返回漣水去,蘇軾寫了這首詞贈送給好友。
在蘇軾的這首詞中,他表達出惡三層意思,第一層是對被罷官的趙晦之的慰藉,這里蘇軾用了楚國令尹子文的典故。當(dāng)年的子文,曾經(jīng)三次擔(dān)任令尹,又三次被免職,《論語》中提起這件事的時候,說“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碧K軾用這個典故來安慰趙晦之,人生事實變化無常。在線ocr
第二層意思,是蘇軾對仕途的厭倦,“我獨何人,猶把虛名玷縉紳”,我也并不想做官?。〉谌我馑?,是蘇軾對陶淵明辭官歸隱的羨慕,“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
陶淵明,是晉代非常著名的文人,他最出名的事,就是“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辭官歸隱,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也因此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在辭官歸隱的時候,陶淵明還寫了一首曠古爍今的《歸去來兮辭》,將自己辭官歸隱時的歡欣與愜意,刻畫得淋漓盡致,“舟遙遙以輕揚,風(fēng)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扶孤松而盤桓”。
蘇軾還曾經(jīng)將陶淵明的這首《歸去來兮辭》,改編成了一首《哨遍·為米折腰》,在這首詞中,蘇軾將自己歸隱的意愿,再一次表達了出來,“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
蘇軾對前輩陶淵明,究竟有多崇拜呢?他曾經(jīng)寫過一首《江神子·夢中了了醉中醒》,“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是躬耕?!痹谶@首詞中,蘇軾認為自己的前生,一定是陶淵明。走了那么多地方,最終依然像陶淵明一樣,以“躬耕”為生(被貶黃州后,蘇軾靠著自己種地過日子)。
就像陶淵明一樣,蘇軾在詩詞中常常流露出自己對仕途的厭倦,對歸隱的向往。他在《滿江紅·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國還朝》中寫道,“君過春來紆組綬,我應(yīng)歸去耽泉石”,意即你要到朝廷中去擔(dān)任高官了,但是我更喜歡回到山林中去和清泉山石為伴;他在《水調(diào)歌頭·安石在東?!分袑懙?,“一旦功成名遂,準(zhǔn)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用了謝安的典故,也是表達出歸隱的意愿。
陶淵明之所以選擇了歸隱的生活,有他的天然性情的因素,但也與他在仕途中的不如意密不可分。蘇軾的仕途,也非常的坎坷。因為“烏臺詩案”,他被貶黃州,后來又多次被貶,生活狀況也越來越差,最后,他用一句“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概括了自己的坎坷人生。
既然仕途不順利,又常常有歸隱的意愿,蘇軾為什么沒有像陶淵明一樣,選擇辭官歸隱呢?其實答案只有兩個字,責(zé)任。
蘇軾雖然有時候也常常表現(xiàn)出作為文人,有些頹廢的一面,愛發(fā)個小牢騷,但本質(zhì)上來說,他是一位有責(zé)任,有擔(dān)當(dāng)?shù)娜恕槭裁磿小盀跖_詩案”?因為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實行的“青苗法”,從本意上來說,是好的,是為了國富民強,但實際上,因為具體操作中很多不可預(yù)見的因素,反而讓很多百姓的處境越來越艱難。
身為地方官的蘇軾,目睹了太多百姓的凄涼狀況,所以,他堅持反對王安石變法,也被人抓住詩中的漏洞不放,以至于釀成了“烏臺詩案”。
因為自身擔(dān)負著許多責(zé)任,使得蘇軾不能瀟灑地揮揮手,告別仕途,他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報復(fù),改變百姓的處境。所以,蘇軾雖然很崇拜辭官歸隱的陶淵明,但是他終究也沒有走出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