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陶淵明,在辭官歸鄉(xiāng)的時候,曾經(jīng)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當時的陶淵明,是最后一次出仕,這一次,他僅僅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
開篇的一句“歸去來兮”,便抒發(fā)中胸中壓抑了很久的一口悶氣,頓時讓人感到遍體舒泰。“田園將蕪胡不歸?”則以反問的姓氏,表達出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向往?!爸圻b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則表達出陶淵明回家心情的急不可待和無比欣喜。文字識別
第二段中的“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是陶淵明回到家中之后,家人的歡欣雀躍姿態(tài),以及陶淵明自己在這所僅能容膝的小房子里的怡然自得。
“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陶淵明向往的生活,不是富貴,也不是成仙得道,而是“懷良辰以孤往,或執(zhí)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不僅是陶淵明一生中最重要的轉(zhuǎn)折,也是中國古代文人歸隱意識的代表之作,經(jīng)典之作。
宋代的大文豪蘇軾,在他的詩詞作品中,也常常表露出來歸隱的意愿。他曾經(jīng)給弟弟蘇轍寫過一首《水調(diào)歌頭·安石在東?!?,“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表達的就是自己歸隱的意愿。
蘇軾有一位好友,名叫趙晦之,蘇軾曾經(jīng)送給他一首《減字木蘭花》,“賢哉令尹,三仕已之無喜慍。我獨何人,猶把虛名玷縉紳。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表達出來的也是自己歸隱的意愿。這首《減字木蘭花》,化用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的句子。其實,這還并非是蘇軾對《歸去來兮辭》的最好詮釋。蘇軾還曾經(jīng)將《歸去來兮辭》,全文都改成了一首詞——
哨遍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余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鴻飛。云出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
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不足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還止。
這是蘇軾最長的一首詞,從《歸去來兮辭》中化脫而來。傅藻的《東坡紀年錄》中記載:“元豐五年壬戌(公元1082年),公在黃州……春躬耕東坡,筑雪堂居之,擬斜川之游,以淵明《歸去來詞》檃栝為《哨遍》?!?/p>
而在蘇東坡的自序中,寫明了自己之所以改變《歸去來兮辭》的原因:陶淵明賦《歸去來》,有其詞而無其聲。余治東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獨鄱陽董毅夫過而悅之,有卜鄰之意。乃取《歸去來》詞,稍加檃栝,使就聲律,以遺毅夫。使家童歌之,時相從于東坡,釋耒而和之,扣牛角而為之節(jié),不亦樂乎?
也就是說,蘇東坡之所以改變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是因為陶淵明的這篇文章,并不像詞一樣,是有聲律的。當時蘇東坡被貶黃州,在東坡上耕田建房子,生活很艱苦。別人都笑話蘇東坡的房子太破,只有鄱陽的董毅夫來拜訪蘇東坡的時候,覺得這房子很好,想和蘇東坡做鄰居。于是,東坡就將《歸去來兮辭》改編成一首詞,使其有了音律,贈送給董毅夫。讓家中的童仆唱,東坡放下農(nóng)具與之和,敲著牛角為他打節(jié)拍,難道這不是也很快樂嗎?
苦中作樂的蘇東坡,在這首詞的第一句,就寫了“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陶淵明有一句名言,“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所以他棄官歸隱。但是對于蘇東坡來說,他不得不“為米折腰”,不得不“因酒棄家”,身體和內(nèi)心都經(jīng)受著不一般的折磨,而疲憊不堪。
這一句“為米折腰”,就不免令人淚潸,蘇東坡是何等的才華橫溢,是何等的卓爾不凡。即便是這樣流芳千古的人物,在面對衣食難繼的生活時,也不得不低下頭,彎下腰。其實,陶淵明最初出去做官,又何嘗不是為了“五斗米”?陶淵明后來不愿再“為米折腰”,所以他辭官歸里。蘇軾不由得繼續(xù)感嘆,“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回去吧,誰不想我趕緊回家呢?我感覺到從前的生活都不是我所盼望的。
后面的文字,都是蘇東坡對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的改編,“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鴻飛。云出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這都是多么自在的場景。
“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這才是文人最向往的生活?!安酱渎雌閸?,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這是多么美的山林景致;“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這是多么自在的生活。
雖然,蘇軾向往著和陶淵明一樣的自在生活,希望和陶淵明一樣能夠歸隱山林,但是他終究沒有走到這一天,等待他的,還有不斷的貶謫,黃州、惠州、儋州,蘇軾的人生還有無數(shù)的磨難等著他。而在這樣的磨難處境中,蘇軾的思想也越來越豁達,最終,他用一句“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結(jié)束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