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無論是文武官員,還是貴族平民,但凡有點經(jīng)濟條件的,都會選擇騎馬,而后來明清流行的坐轎子,在唐朝很難找到,除非是身體孱弱的老年人,才會選擇坐轎子。
在唐朝初期,皇帝去祭天的時候,按照禮制規(guī)定,皇帝要乘坐馬拉人的“輅”去行禮,但到了唐玄宗時期,他直接改騎御馬回來,有了皇帝的帶頭,無論什么時候,出門騎馬成了一種風行時尚。在線ocr
唐朝的時候,國家處于不斷的上升狀態(tài),而
且我們都知道,唐朝的皇帝也是胡漢混血,唐代皇室也是脫胎于北周的關隴集團之中的,因而受到了胡人的影響。
唐人主要騎的,最受歡迎的馬,就是從西北引入的“突厥馬”了。突厥馬普遍高大,脖頸纖細,四肢修長,用太宗皇帝李世民的話來說“骨大筋粗,鬣高臆闊,頭若側(cè)磚,腿像鹿而差圓,頸比鳳而增細,后橋之下,促骨起而成峰,側(cè)韉之間,長肋密而如辮,耳根纖銳,杉竹難方,尾本高粗,掘磚非似,自勁驅(qū)馳之方,鼻大喘疏,不乏往來之氣”。
唐太宗軍人出身,本身也是最愛馬的人,最
著名的當屬昭陵六駿,而這六匹馬中,至少有四匹是突厥馬。
但是突厥馬也有弱點,那就是普遍嬌氣,容易染病,不好飼養(yǎng),因而這種馬大部分是作為貴族家的用馬而存在的,而普通老百姓則會去騾馬行買普通的騾馬,真正的富貴人家自己會養(yǎng)馬,或者通過非公開渠道去弄“官馬”。
買馬 ,養(yǎng)馬,育馬是唐朝官府特別重視的一項工作,李淵父子建唐的時候,搜光家底再加上向突厥人弄來的戰(zhàn)馬,一共也只有五千匹,后來打下隴右,建立了官營的大牧場,苦心經(jīng)營四十幾年,朝廷能控制的官馬超過了七十萬匹,這也成為唐軍能夠橫掃天下的重要物質(zhì)基礎。
而要養(yǎng)馬也是一門技術活,首先,你要給馬
準備好麥子豆子一類的好飼料,這樣才能把馬養(yǎng)的膘肥體壯,身上有膘的馬是非常受歡迎的,那些瘦馬不被唐人所喜歡。
馬要洗刷干凈,把馬鬃修剪整齊,梳成三個辮子,這叫“三花馬”,馬尾也要梳齊圈起來縛緊。
當然,好馬得配好鞍,而在唐朝,需要配齊的馬具可不止鞍。
為了控制馬匹行走,需要先配一副“籠頭”,簡單的說就是往馬嘴上套一組帶子,從嘴邊引出兩條韁繩給你騎乘時握在手里。
接下來要配備的,就是馬鞍了,馬鞍并不是直接套在馬背上的 ,為了減少馬匹皮膚與硬物摩擦出血感染的概率,鞍下要墊一層褥子,也就是“韉”。如果是在下雨天出行,為了防止泥水濺臟衣服,那么還需要在“韉”下面墊一層“障泥”。
這東西一般比較寬大,垂到馬腹,講究用錦制作。
那么除了騎馬以外,婦女們一般會選擇的東西,是牛車,沒錯,并不是馬車,而是牛車。
因為牛走路慢,力氣大,走的穩(wěn)當,而牛車也是只有兩個輪子的,事實上一直到清朝,
所有的馬車,牛車之類的交通工具都只有兩個輪子,因而四個輪子無法轉(zhuǎn)向。
還有,如果婦女們實在難為情不想坐牛車,還可以坐人力抬的“肩輿”,這和轎子有些類似,但是又不大相同,因為它并不是像轎子一樣全部封閉的,所以女性坐有點容易曝光。
唐朝最受歡迎的交通工具,還是馬,這也是和當時的國家情況密切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