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這個詞應該是源于英國,貴族在英國的地位也是極其高貴的,那么,英國人是如何理解貴族的呢?什么樣的人在他們眼中才能稱得上是貴族呢?一起來看下哲學詩畫為你整理的培根論貴族。
哲學家兼教育家培根說:
當我們談論貴族這個話題時,我們應該從兩方面考慮,首先是先天貴族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其次是于貴族本身的特質(zhì)。
一個完全沒有貴族的君主國家,永遠都是一個純粹而絕對的專制國家,比如土耳其。事實上,貴族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令專制得到緩和。因為貴族掌握了部分人民,所以也就減弱了皇家君主的勢力。
但是,民主制度的國家是不需要貴族的(這點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真的是很奇怪的想法),且與有世襲貴族的國家相比而言,通常還更和平,更少些叛亂的活動。因為人們的視線是在事上,而不是在人上;或者,就算在人上,也是為了事業(yè)的緣故,借以看誰最稱職,而不是為了看血統(tǒng)及門第。大家都知道,瑞士是個宗派林立的國家,很多宗教派別在一起共生共活,雖然政治上的轄區(qū)分散,卻都是長治久安的。因為維系他們的是共同利益,而不是地位和名分。荷蘭的共和制度實施得非常好,也是因為他們實行了公民的平等權益。公民權利平等,因此少了許多紛爭,平等下的付出與獲得都是令人愉快的。
強大的貴族等級雖然可以加強國威和統(tǒng)治,但也會因此而削弱君主或國王的權勢。貴族固然為人民注入了生氣和活力,卻也榨取了他們的福利。恰到好處的情況是:貴族強盛而不至凌駕于王權和國法之上,同時又保持著一定的地位和獨立,這樣當下民起哄鬧事時,其矛頭在過早地直指君王的尊嚴之前,先有貴族抵擋。一國之中,貴族眾多則引致貧窮和困難,因為貴族從來不從事體力勞動,而且日常用度驚人,可以稱得上是一項負擔過度的開支;而且在另一方面,由于貴族中有許多人必然會衰落以至貧困,這就在名號尊貴與財富貧乏之間造成了一種極不相稱的情況。
就單個貴族來說,設想一下,當看見一座古堡或古建筑未見破敗時,或一棵參天古樹枝茂而葉盛時 是多么令人肅然起敬。那么,要是見到一個飽經(jīng)風霜而屹然不倒的高貴且久遠之家族時,則仰慕之情不知更甚幾何!英國的新興貴族不過是出于權力之作用,但世襲貴族則是出于時間之造就。
那些在貴族世家中第一代晉入此階層的先人,多是些才高志強而品德卻不夠清白的人,因為如果不是黑道白道并用的話,很少能有什么飛黃騰達,更別說在競爭如此殘酷的社會中占領一席之地。但人們往往會銘記住貴族的諸多優(yōu)點和功績,對于他們的缺點或道德敗壞,似乎卻都給忽略了,早已隨著他們一同消亡了。
出身貴族家庭的人往往不能吃苦,他們安于享樂,好逸惡勞。他們甚至還會看不起那些終日勤勞的人。此外,貴族個人不可能再怎么高升,而那些自己停滯不動的人,是難以在別人發(fā)達時不起嫉妒之心的。另一方面,貴族之名分可去除他人對他們不自覺的嫉妒和不尊重,因為榮華富貴生就屬于他們所有。
無疑地,那些擁有貴族精英的君王,會在任用他們時感到得心應手,且令國事更加風調(diào)雨順。因過去的200多年里,人民習慣了服從于權貴,而貴族也有機會施展其天生的才干與優(yōu)越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英國的貴族在個人品行和精神層次方面,是有待提高的,因為如果這方面的修為不夠的話,早晚會有損于貴族這個稱謂。
哲理總結(jié)——
培根對待貴族的看法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他的貴族觀是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他分析了貴族的存在對社會的利與弊,同時強調(diào)了貴族和王權的關系,認為貴族的存在應不以影響王權的權威為基礎,且又能為王權服務最為理想,認為兩者達到和諧是確保社會和平的前提。
其對貴族產(chǎn)生緣由的分析和中國人所說的“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發(fā)橫財不富”的理論不謀而合,在現(xiàn)時代依然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