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度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位經(jīng)濟學家,以表彰他們?yōu)榫徑馊蜇毨鞯耐怀鲐暙I。
同時,埃絲特·迪弗洛也成為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歷史上的第二位女性獲獎?wù)摺Kc阿比吉特·巴納吉合著有《貧窮的本質(zhì)》一書,兩位作者走遍五大洲,調(diào)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qū),深度剖析了“貧窮陷阱”的怪圈,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本文節(jié)選自《貧窮的本質(zhì)》,以饗讀者。裁切圖片百慕大三角區(qū)投資理財
多年來的扶貧政策大多以失敗而告終,我們提供我們認為窮人需要的東西,數(shù)以萬計的食品補貼、小額信貸、幫扶創(chuàng)業(yè)司空見慣。
然而窮人需要的真的是這些嗎?他們極度貧困的生活與其他人的生活在本質(zhì)上又有哪些不同呢?
了解窮人是怎樣應(yīng)付貧窮的,或許我們可以知道貧窮的本質(zhì),即為什么有人擺脫不了貧窮。
“窮人”基本被定義為吃不飽飯的人。因此我們對窮人的大力援助勢必基于這樣一種想法,即窮人迫切地需要食物。
食品補貼在中東司空見慣:
埃及在2008—2009年花費了38億美元(占其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2%),用于食品補貼;
印尼制定了分配補貼大米的Rakshin計劃;
在奧里薩邦,窮人每月可以購買55磅大米,每磅4盧比,這一價格低于市場價格20%。
然而窮人需要的真的是這些嗎?他們除了手里沒有多少錢之外,在生活上同其他人都是一樣的嗎?他們極度貧困的生活與其他人的生活在本質(zhì)上又有哪些不同呢?
哦,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
在摩洛哥的一個偏遠山村,我們遇見了一個叫歐查·姆巴克的人。
我們問他,如果有更多的錢,他會用來做什么,他說會用來買更多的食品。我們接著問他,如果有更多更多的錢他會買什么,他說會買更多好吃的食品。
于是,我們開始為他和他的家人感到遺憾,因為在我們坐著的房間里,我們注意到了一臺電視機、拋物面天線及DVD播放機。
我們又問他,如果他覺得一家人都吃不飽的話,為什么還要買這些東西呢?
他笑著回答道:“哦,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
在摩洛哥的這個村子待了一陣子之后,我們很快明白,為什么歐查會那樣想。村子里的生活十分乏味,沒有劇院,也沒有音樂廳,甚至沒有可以坐下來看看行人的地方。而且,村里也沒有多少活兒可干。
歐查和他的兩個鄰居(采訪時他們一直在一起)一年只干了約70天的農(nóng)活兒,還有約30天的建筑活兒。一年中,他們除了照顧自家牲畜,就是等著拿到干活兒掙的錢,這使他們有大量的時間看電視。這三個男人都住在小房子里,沒有可用水,衛(wèi)生條件也不好。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他們拼命地找工作。不過,他們家里都有電視機、拋物面天線及DVD播放機,還有移動電話。
資料圖
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印度的食品消費一直都在下降。這一現(xiàn)象在奧威爾的《通向威根碼頭之路》一書中也有所涉及,他描述了窮人是怎樣逃避沮喪的:
他們不會遷怒于自己的命運,而是通過降低標準來增強自己的忍耐力。然而,他們卻不一定因此而專注必需品,也不一定會排斥奢侈品。因此,在長達10年的極度沮喪期內(nèi),所有廉價奢侈品的消費都有所提高。
這些“嗜好”并非那些行為不慎重之人的沖動消費,而是他們經(jīng)過深思熟慮做出的選擇,不管內(nèi)心的沖動如何驅(qū)使他們、外界如何對他們施壓。
歐查·姆巴克的電視機并不是賒賬買的——他為此攢了幾個月的錢。印度母親也是一樣,她們會提前10年或更長的時間,開始攢錢為自己8歲大的女兒準備婚禮,在這里買一件小首飾,在那里買一個不銹鋼水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