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鼻炎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中醫(yī)將本病歸于“鼻鼽”范疇,治療效果優(yōu)劣,取決于醫(yī)師的辨病辨證和選方用藥水平。名老中醫(yī)干祖望教授在治療過敏性鼻炎時具有獨特的選方用藥思路。此選擇三則醫(yī)案,并對其臨證思辨選方用藥方法作粗淺的探討。干祖望(1912-2015),國醫(yī)大師,著名中醫(yī)學家,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專家?!笆濉逼陂g曾開展名老中醫(yī)干祖望學術經驗傳承研究,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F將干祖望教授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辨治思路作一整理,僅作學習、傳承之用。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簡稱變應性鼻炎,又稱過敏性鼻炎。這種疾病在耳鼻咽喉科十分常見,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干祖望教授治療變應性鼻炎,有許多隨“證”而變的方法。
吳某,男,54歲,1995年4月4日初診。罹患過敏性鼻炎10年,每年4月起發(fā)作,刻下又應時而作,鼻癢、狂嚏,多清涕。處方:桂枝3g,白芍6g,烏梅10g,干地龍10g,蟬衣3g,石榴皮10g,訶子肉10g,細辛3g,甘草3g。7劑,水煎服。4月11日二診:藥后諸癥稍安。因受涼感冒,刻下諸癥發(fā)作益甚。鼻癢狂嚏,清涕潮涌而溢。檢查:鼻黏膜充血,舌薄苔,中央有染黑苔,脈弦。感冒新邪,惹激夙恙。先清浮邪,兼攻夙疾。處方:荊芥炭6g,茜草10g,紫草10g,墨旱蓮10g,蟬衣3g,干地龍10g,訶子肉10g,桑白皮10g。14劑,水煎服。4月25日三診:諸恙告退,鼻之癢、嚏、涕已基本緩解。檢查:鼻腔(-),舌薄苔,脈平。頑疾制服,力求鞏固。處方:黃芪10g,白術6g,防風6g,太子參10g,茯苓10g,干地龍10g,蟬衣3g,訶子肉10g,石榴皮10g,甘草3g。過敏性鼻炎癥狀十分頑固,用藥必須“穩(wěn)”、“準”、“狠”。“準”則需抓要領,“狠”則要有力度,“穩(wěn)”則不可過度。根據過敏性鼻炎鼻涕清稀、遇寒而作的特點,此病多屬虛寒證。對于新病者,干老常用桂枝湯、小青龍湯;久病者用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在辨證選方的同時,適當加入一兩味具有抗過敏作用的中藥,成為干老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特色方劑。本案中選用的烏梅、干地龍、石榴皮等即是。辨證要分寒熱,觀察鼻黏膜顏色是關鍵。初診見鼻黏膜色淡,夙疾按時而作,屬過敏性鼻炎常見之虛寒證,選擇“桂枝湯化裁”亦屬常法,患者藥后常桴鼓而效。若患者不慎感冒風寒,入里化熱,引動肺胃內熱,表現為二診時見鼻黏膜充血。此時如何變法治療就顯得十分棘手。面臨三種選擇:一是效方不更,堅守原方。其后果,較大的可能性是溫藥助火,犯古人“桂枝下咽,陽盛則斃”之戒,較小的可能性是患者經休息后,感冒自愈而恢復原來虛寒證。二是更改治法,從“感冒”論治,用桑菊飲、銀翹散法。如此可保眼前之證無虞。三是綜合分析病情,患者兼有感冒和過敏性鼻炎雙重病證,治療應以兼顧。顯然,第一種選擇是錯誤的,第二種選擇比較安全,第三種選擇對醫(yī)師是考驗。干老選擇的是后者。因干老是名醫(yī),患者能得其一次診治機會殊為不易,若令患者待二、三日后感冒痊愈再治過敏性鼻炎,必令患者失望。于是因人、因時、因證,擬出一方:先清浮邪,兼攻夙疾。鼻黏膜充血、舌薄苔,中央有染黑苔、脈弦,皆熱也。鼻為肺竅,故用桑白皮瀉肺,蟬衣祛風,除其內熱,治其感冒;茜草、紫草、墨旱蓮三味組成專治過敏性病證的“脫敏湯”,又具有活血涼血之藥性,在此既瀉熱又脫敏,可謂一箭雙雕。荊芥亦祛風散邪要藥,取炭之目的在于冀其入血分,可從血分中將風邪搜出,這也是兼治感冒與過敏雙重病證之法。三診時狂嚏、多涕等癥均已緩解,為求“天街小雨潤如酥”之境,安撫善后,繼續(xù)用益氣溫陽法,這里干老亮出的是治療過敏性鼻炎的基本方。馬某,男,20歲,1992年10月5日初診。鼻塞、流清涕兩年,每年秋冬兩季最顯著,今年發(fā)作比過去嚴重。平時鼻塞,運動及得暖可緩解。嗅覺遲鈍,在暖和的環(huán)境下比較舒服,平時也有清涕,常自淋而下,常因鼻塞、鼻癢而妨礙正常睡眠。檢查:鼻黏膜不紅,右下鼻甲水腫,運動后收縮至正常。舌質偏紅,苔薄膩、脈實。辨證論治:血氣方剛,弱冠之年,當從實治,清肺泄熱為主。處方:桑白皮10g,馬兜鈴6g,黃芩3g,山梔10g,甜葶藶3g,干地龍10g,蟬衣3g,桃仁10g,當歸尾10g,辛夷6g。10月19日二診:藥進14劑,多處之癢減輕,嚏亦相應而少,口腔之干已接近消失,但對寒冷很敏感。檢查:咽峽充血艷紅。右下鼻甲肥大,皮膚劃痕試驗(-)。舌質偏紅,舌苔薄黃,脈實。方取脫敏,已有成效,不妨深入。處方:黃芩炭3g,荊芥炭6g,蟬衣3g,烏梅10g,蒼耳子10g,干地龍10g,紫草10g,茜草10g,旱蓮草10g,石榴皮10g。7劑,水煎服。10月26日三診:藥后鼻中奇癢有緩解,但作癢部位不在前庭而在鼻中道之區(qū)??谇恢W已輕,噴嚏亦少。干燥及燒灼感嚴重,通氣改善,嗅覺仍然失敏。檢查:右下鼻甲稍有水腫,咽峽充血已淡。舌尖紅,苔薄黃,脈實。采取劉河間清火一法,殊感合適,但多少有些嫌輕之感,故原方藥加重。處方:甜葶藶6g,川黃連3g,生地10g,荊芥炭6g,豨薟草10g,山梔10g,丹皮6g,干地龍10g,冬桑葉6g,大棗7枚。14劑,水煎服。11月9日四診:共進藥35劑。近兩天鼻癢晨作已緩解,嚏也因之而輟歇,口腔上腭之癢亦消失,通氣改變而難言暢,干燥及燒灼感已輕。嗅覺似乎稍提高而總難敏感。檢查:右側鼻腔下甲肥大,不充血,左側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實。治法改用撫安。處方:太子參10g,白術6g,茯苓10g,山藥10g,干地龍10g,百合10g,蟬衣3g,桃仁10g,烏梅10g,石菖蒲3g,甘草3g。12月21日五診:上方服42劑,共經治兩個月,癢、息、嚏均無,早告有效而且殊感穩(wěn)定,唯遺鼻塞未解??滔伦髠纫淹〞?,右側尚有一些。嗅覺稍有恢復。檢查:鼻腔左側正常,右下甲尚肥大,奔跑后鼻甲收縮遲鈍。舌質淡紅,苔薄白,實脈。
辨證論治:鼻甲留瘀,事無異議,治取化瘀,亦以常規(guī)處理,唯運動后收縮遲鈍,則不能不考慮帥血之氣失其充沛所致??v然年僅弱冠,仍然重在益氣。處方:黃芪10g,升麻3g,紅花6g,益母草10g,桃仁10g,當歸尾10g,赤芍6g,干地龍10g,石菖蒲3g,路路通10g。《左傳昭公二十年》中記載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币馑际翘岢珜捙c猛兩手互為補充,使寬猛有度,則政治和諧,管理有序。干老把這一招用于治病。此例患者,歷經五診,跨時兩月余(11周),是一份難得的疾病治療演變完整記錄。11周中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診到三診,患者實證為主,治以“峻劑一清一瀉”,服藥35劑;第二階段從四診開始,采用“寬以濟猛”策略,主基調由祛邪改為扶正,最終收效。過敏性鼻炎是否“言必稱虛寒”?非也。從本案患者來看,雖鼻涕清稀、得暖緩解,似為虛寒證,卻同時有舌質偏紅、年少氣盛之實證因素。在局部癥狀與全身癥狀相矛盾時如何取舍?干老認為,一是要看矛盾雙方何者分量重,二是要看何者反映病情本質。該患者鼻涕清稀,這是過敏性鼻炎必備條件。也就是說,在此條件上還應進一步辨別寒熱虛實。患者舌質偏紅、血氣方剛、弱冠之年,恰恰綜合反映了“實”、“熱”是其本質。因此干老選擇清瀉肺熱、活血通竅法。清熱法治療鼻鼽發(fā)端于劉河間。唐宋以前,鼻流清涕總是以虛寒論之,至金劉河間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中說“肺熱甚則出涕”,“或言鼽為肺寒者,誤也”,從而提出清熱法。干老運用此法,三診三步,各有不同。初診以舌紅、鼻甲腫大為主,清熱活血并進,用桑白皮、馬兜鈴、黃芩、山梔、甜葶藶等清泄肺熱,干地龍、桃仁、當歸尾養(yǎng)血活血。二診時,患者鼻塞減輕,舌質仍紅,此時選用涼血活血之茜草、紫草、旱蓮草,此三味既作為血分涼藥,又具有“脫敏”之藥理功能。選用此類藥的意圖,干老謂之“步跡深入”。三診經過前兩次治療亦有療效,但感藥效尚輕,于是選用葶藶子、黃連、山梔瀉肺、瀉心、瀉肝三者并施,干老謂之“峻劑搏浪”,大有“弄潮兒向濤頭立”之勢。峻劑應中病即止。四診清瀉之法既效,則“寬以濟猛”,改用撫安。此時一般醫(yī)者最易采用取“乘勝追擊”之法,然而干老卻停止了攻伐。這是最具有辨證藝術的一個轉折。“縱然年僅弱冠,仍然重在益氣”一句,充分體現了當攻則攻、當補則補的辨證之法。王某,男,62歲, 1998年4月14日初診。近年來常作狂嚏,清涕奇多,遇風冷則諸癥倍增。檢查:鼻黏膜色淡,兩下鼻甲腫脹。舌質胖嫩,舌苔薄白,脈弱。
辨證論治:花甲之年,虛寒之體;脾腎不足,土不制水。取縮泉法。處方:益智仁10g,烏藥10g,山藥10g,肉桂(后下)3g,太子參10g,訶子10g,烏梅10g,覆盆子10g,甘草3g。二診1998年4月21日:服藥7劑,涕量明顯減少。檢查:鼻甲腫脹已減輕。舌質略胖,舌苔薄白,脈細弱。辨證論治:坤土得充,五液乃治。原方稍事增損。處方:益智仁10g,烏藥10g,太子參10g,山藥10g,訶子10g,覆盆子10g,茯苓10g,甘草3g。7劑。縮泉丸見于《魏氏家藏方》,原用于治療“下元虛冷,小便頻數或白濁、遺尿”。方中以益智仁溫補脾腎、固精澀尿為君藥?!夺t(yī)學啟源》曾謂益智仁能“治人多唾”,干老取來用于斂涕,有“楚才晉用”之意;烏藥行氣散寒,山藥、太子參健脾補腎,均有益助腎氣溫煦以化寒水之功;另用肉桂、訶子、覆盆子旨在加強益火溫陽、收澀斂涕作用。《素問·脈要精微論》中的“水泉不止者, 是膀胱不藏也”,是說尿頻責之腎陽不足,膀胱不約。腎為水臟,主一身之水液代謝。鼻涕屬“五液”之一,腎陽虛衰,氣化失職,五液皆可為病。因此干老認為,凡見有耳鼻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者,常須考慮陽氣固攝作用,或補脾氣,或溫腎陽,或脾腎同補。此案中見清涕滂沱者,竟別出心裁,取用縮泉丸獲效。縮泉丸治療過敏性鼻炎乃變法而非常法。脾腎不足,宜先取補中益氣湯、金匱腎氣丸類,唯遇正治不效時,須另辟蹊徑。干老認為,使用本方的辨證要點,除了具備常見脾腎不足證候外,關鍵點在鼻涕的“質”須較稀,“量”必甚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