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
自己快“奔五”了,成家已二十多年,可直到現(xiàn)在,逢年過節(jié)有人問“準(zhǔn)備到哪里過節(jié)?”我的回答還總是那兩個字:“回家!”
嚴(yán)格地講,這樣的回答并不準(zhǔn)確,但卻從來沒有引起誤會,同事、朋友都能聽懂。這說明,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底,“家”的概念都大同小異——自己的“小家”是家,父母那兒是家的家;自己的“小家”是棲身的場所,父母那兒是心靈的港灣。
不管是老屋還是新居,遠(yuǎn)隔千里還是近在眼前,也無論是官宦縉紳商賈書香門第,還是引車賣漿販夫農(nóng)耕之家,那個家都永遠(yuǎn)在我們心里——只是因?yàn)槟抢锷钪覀冎劣H至愛的“老家兒”。
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因?yàn)閺男”桓改笇檺郾幼o(hù)著,漸漸對父母產(chǎn)生了依賴情結(jié);直到有一天,我們突然意識到父母正在變老,需要依賴我們了,才知道時光是多么寶貴,“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絕不是一個空洞的警示句。
近幾年,看著自己日益年邁的父母,每每念天地之悠悠,嘆歲月之無情,簡直就要愴然而涕下。因此,只要有了一定空閑,都會回家看看,圍著父母轉(zhuǎn)轉(zhuǎn)。
前些日子,經(jīng)反復(fù)動員,父母到我的“小家”小住一月有余。這段時間,八小時之外幾乎都和父母在一起,早晚請安,問寒問暖,休息日帶著他們到大劇院看節(jié)目,到博物館看展覽,到鯨鯊館看表演,到公園散步,到海邊兜風(fēng)...,變著法兒讓二老過得愜意。父母高興,我心里也美滋滋的。可是,父親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卻再次讓我愧疚不安起來。
那天,像是要對這次“客居”做一個小結(jié),父親對我說:“從你出生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父子在一起的時間,每次最長五、六天,從沒超過一個星期,這次我和你母親已經(jīng)在這兒住了將近5個星期;天天呆在一起,對你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發(fā)現(xiàn)你身上有很多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優(yōu)點(diǎn),比如顧家、講衛(wèi)生、家務(wù)活兒樣樣會干等,對你和你們這個家也更放心了。”
能讓老人家放心滿意,不為自己操心上火,是我們做兒女的最基本的孝道。如果做不到這一點(diǎn),讓父母為你提心吊膽,那么,即使你的本事再大,給父母再多的物質(zhì)滿足,也不能算是孝順。因此,父親的話讓我很欣慰??墒?,想到父親說的“我們父子呆在一起...從沒超過一星期”這句話,我怎能不感到震驚,又怎能無動于衷!
父親說的確是事實(shí)。我小時候,父親在海邊一個國有水產(chǎn)企業(yè)上班,離家不是太遠(yuǎn),但每月只有一兩天休息時間回家住;后來,家搬到了父親單位宿舍,又從海邊搬到了縣城,父親也退休在家,而我已分配到了離家100多公里的城市工作。參加工作后,最長的假期是7天,所以一個星期就成了我們父子相聚的極限時間。
我兒子上大學(xué)之前,為了避免互相影響,我父母一直不同意到我家里來,我也沒有堅持?,F(xiàn)在兒子在外地上學(xué),這一星期時限的記錄終于被打破了,我們父子之間的距離也被拉近了。
一對父子在一起生活的時間如此有限,聽上去難以置信,但這就是事實(shí)?,F(xiàn)實(shí)殘酷,想起來心里滿是酸楚。好在父親的話觸動了我的心弦,讓我醍醐灌頂。
忙不是借口,懶不成理由,做子女的一定要多擠出一些時間,常回家看看,常圍著父母轉(zhuǎn)轉(zhuǎn),與兄弟姊妹一起盡好孝道,讓父母無憂無慮地生活,快快樂樂地頤養(yǎng)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