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
人民論壇哲思,用灼熱的觀點啟迪思想,用溫暖的文字撫慰心靈。 每晚九點三十分,帶你看清世界,認識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識人,是我們跟人打交道時的一個隱性環(huán)節(jié)。
自古以來,想真正辨識一個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關(guān)于如何識人,中國古圣先賢給予了我們無數(shù)的方法。
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曾國藩著有《冰鑒》,系統(tǒng)講述識人、相人之法,可謂是“一部獨有見地的人才學教科書”。
然而,曾經(jīng)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已經(jīng)不那么適用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只能用短時間的接觸來了解一個人。
學會怎樣看人、識人、觀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
看在父母面前的樣子
01
一位網(wǎng)友曾吐槽自己“交友不慎”的經(jīng)歷。
她和朋友小敏在一次聚會上認識,當時覺得小敏是個溫柔好脾氣的姑娘。
后來,她偶然聽到了小敏給自己的母親打電話。令她驚訝的是,小敏一改溫柔的性格,語氣頤指氣使,口吻十分不善。
結(jié)果沒過多久,兩人熟悉之后,小敏對她的態(tài)度也逐漸開始惡劣起來。
她才驚覺,小敏的溫柔,其實都是“假象”。
楊瀾采訪周國平時,曾問:
“為什么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一向溫和的周國平也說:
“這個錯誤,我也常常犯。”
的確,我們常對著親近的朋友、家人、甚至父母發(fā)脾氣。因為我們知道這段關(guān)系很安全,所以有恃無恐。
但有了這樣的行為之后,再好的關(guān)系也會出現(xiàn)傷痕。
試想,如果一個人對待自己的家人都可以惡語相向,那么他對待外人再怎么恭敬,也不可能是真心實意的。
相反,如果一個人在對待最親近的人時,也能夠始終保持涵養(yǎng),和顏悅色,那這個人有著很了不起的修行,對待朋友也一定很友好。
看面對利益時的抉擇
02
人性都是趨利的。利益面前,很多人都會扯下偽裝。這個時候,通常是識人、辨人的最佳時刻。
利,就是一塊試金石。“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span>
君子心中存有道義和良心的堅守,所以不會為了利損害德義;小人,都是以“利”為標尺來做權(quán)衡,經(jīng)常違背道義公德,甚至無所顧忌。
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顧良心,可以不要親情,可以拋棄道義,這樣的人你還敢相信嗎?
還是趁早遠離的好。否則,一旦和他產(chǎn)生利益的沖突,你必定會傷心透頂!
而如果一個人在利益面前,不會放下內(nèi)心的原則,依然堅守對道德的信仰,能夠以人倫親情為重,那這個人絕不會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小人,他必定有著更為高貴的選擇。
看透一個人,首先要學會使用“利”字訣。
看對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03
有人問,什么樣的人才算的上真正的高貴?
《冰鑒》中,曾國藩就給出了其中一個答案:“謙卑含容是貴相。”
《菜根譚》中說,你有多謙卑,就有多高貴。
《易經(jīng)》64卦之中,每一卦都有兇有吉,唯獨只有“謙”卦,有吉無兇。
而在《易經(jīng)·謙卦》之中,又有對君子的描述是這樣的:“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以“謙”字命名最好的一卦,又要求君子做到“卑以自牧”,可見古人對謙卑的推崇。
人生在世,要活的順遂,活得自在,就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俯仰天地,心存謙卑,上天才會給予豐厚的回報。
正如龍應(yīng)臺所說:
“一個真正有教養(yǎng)的人,絕不是一個沒有脾氣的人,只是不會把脾氣發(fā)到一個比自己弱的人身上。一個人對待弱者的態(tài)度,就是你真實的教養(yǎng)。”
如果一個人不去放大自己的優(yōu)越感去踩低別人,反而待之以尊重,那他必定擁有善意,擁有操守,是可靠的人。
看面對諾言的時候
04
面對諾言,往往也能很輕易地看出一個人的品行。
《論語》上說: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要是沒有信用,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就無法行走。
春秋時期,吳國季札第一次出使晉國,路過北方的徐國。
徐君十分喜歡季札的劍,但是卻沒有說出來。季札心里卻知道,但是他還要出使到別的國,所以沒有送給他。
后來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國,徐君已經(jīng)死了,于是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
他的隨從說:“徐君已經(jīng)死了,這是要送給誰呢?”
季札說:“不是這樣的,我當初心里已經(jīng)決定要把這劍送給他了,怎么能因為他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季札只是在心里應(yīng)允了別人,卻仍然信守。相比我們今天,很多人說出的話,甚至寫出來的憑證,又能做到多少?
著名作家巴爾扎克說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那就把諾言視為第二宗教,遵守諾言就像保衛(wèi)榮譽一樣重要。
信,往往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識人是一種能力。
閱人無數(shù),不如閱人有術(shù)。
看清一個人,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領(lǐng)悟上面的四點,便可以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