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立子殺母”指的就是兒當(dāng)太子母必死的意思,據(jù)史料記載,在我國古代北魏時期宮廷中確實有這種法律制度,“立子殺母”制度也被叫做“子貴母死”。
通常我們在現(xiàn)代宮廷影視劇中所看到的都是一些“母憑子貴”的例子。一般情況下地位很高的妃嬪們在為皇帝生下了皇子之后,都興奮得不得了,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當(dāng)上太子,將來可以繼承皇位,所以他們在爭奪太子職位的斗爭中,通常都是爭得你死我活。這就是所謂的“宮斗”。
而最終勝出者,她的兒子當(dāng)上了皇位的繼承人,將來繼承了皇位,這個妃嬪就會成為令人羨慕的皇后,或者皇太后。最終成為令人羨慕女王。比如說歷史上的孝莊太后,慈禧太后等等,都是母憑子貴的典型代表。
但在歷史上,北魏時期,卻發(fā)生了與此相反的事情。也就是說北魏時期的妃子們?nèi)绻铝藘鹤?,他們都不愿意被選為太子。原因就是立為太子后,其母不僅不能母憑子貴,而且還會給她們帶來殺身之禍。這到底又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北魏時期宮廷中有一個法律規(guī)定。凡是有哪個皇帝妃嬪的兒子被立為太子后,這個妃嬪將被立即賜死,這個制度就被叫做“立子殺母”。
北魏為什么會有如此慘無人道的制度呢?
原來北魏的這個做法是效仿漢武帝劉徹,當(dāng)年漢武帝因年事已高,而且生性多疑,就在他立年幼的劉弗陵為太子時,劉弗陵的生母趙婕妤(鉤弋夫人)當(dāng)時正值盛年,所以漢武帝就擔(dān)心自己死后會出現(xiàn)女主專權(quán)的局面,于是就狠心地下令將其處死。漢武帝的這個做法,無非就是怕鉤弋夫人重蹈漢高祖劉邦皇后呂雉的覆轍。呂后大家都知道,漢高祖劉邦皇后,劉邦死后,呂后開始獨攬朝政大權(quán),專橫霸道,心狠手辣,眾人皆知。
所以漢武帝劉徹是多疑了,也是老糊涂了,害怕自己死后太子的母親會站出來奪權(quán),為了防止以后女性干政,他居然破天荒的發(fā)布了一條“立子殺母”的制度,畢竟鉤弋夫人那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況且人家何罪之有,你就下令將其賜死,顯然漢武帝的這個做法過于殘忍。 所以后來到了北魏時期,立子殺母也成了一項特殊的法律制度,從道武帝開始妃嬪中誰的兒子被立為太子的,一律被賜死,絕不姑息??上攵?,這個制度不知害死了多少位無辜的母親。
北魏的這個立子殺母舊制,雖然獲得了北魏政權(quán)的穩(wěn)定,也大大遏制了后宮妃嬪們?yōu)榱嘶饰粋鞒械募姞帯2贿^,因此付出的慘痛代價確實令人發(fā)指。北魏帝王們?yōu)榱私降姆€(wěn)固安寧,居然不顧犧牲自己的女人,毫無人性可言,可想而知封建王朝統(tǒng)治是多么的腐朽沒落。
北魏時期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漢武帝鉤弋夫人是第一個受害者,另外諸如道武帝的寵妃劉氏,孝文帝的母親李氏,孝文帝的愛妃林氏等等,都是立子殺母制度下的犧牲品。 曾經(jīng)有多少年幼的兒子被立為太子,曾經(jīng)就有多少年輕的母親被無辜賜死。
據(jù)說北魏的這種立子殺母制度一直被執(zhí)行了七代,歷經(jīng)了近一個世紀(jì)之久。直到宣武帝元恪時期。由于宣武帝信封佛教不忍殺生,所以后來宣武帝規(guī)定“立皇子詡,始不殺其母”,意思就是說從我這朝開始,在立太子時,永遠不在賜死其母。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子立母死的制度被徹底廢除。
這種殘酷的制度被廢除之后,后宮的妃嬪們再也不怕因立太子之事而人人自危啦!可是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后來在宮廷里后宮為了權(quán)利爭斗的案例也是時有發(fā)生,因為皇帝后宮佳麗三千,子嗣眾多,難免會出現(xiàn)為了立太子妃嬪們彼此勾心斗角的事。
不過就事論事的話,北魏的這種立子殺母的制度確實過于荒唐,根本無人權(quán)可言,還好最后被廢除了,要不還不知道會害死多少無辜的女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