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永遠都是不斷重復的,若是能夠積極了解歷史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在歷史上,私人的武裝隊伍,無論背后有多高的背景,功勞有多高,最后幾乎都沒有什么好下場。最著名的,除了南宋時期的岳家軍之外,就是明朝時期的戚家軍了。
而且這兩支軍隊,都有著相似之處。比如說都是為了抵御外敵精忠報國而成立的,但每次都在大局未定的時候,他們的主將就要承受不白之冤,最后整個隊伍都被卸磨殺驢,成為了斗爭的犧牲品。在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戚家軍從朝鮮大勝而歸。但是沒人會想到,他們在兩年后,卻會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上。而這場內(nèi)斗的原因,其實要數(shù)以下幾點最為重要。
根據(jù)《兩朝平壤錄》記載:當時戚家軍一共三千多人,專門用來防備倭寇。然而他們原本是浙江一帶的人,卻將近一年的時間都沒能回家休息。再加上錢糧給的不充足,使得他們非常生氣,準備罷工不干。沒想到卻被人抓住了馬腳,于是將三千三百多人,全部都殺了,以儆效尤。
其實這里,就能看得出來,戚家軍為什么會不想干了,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錢糧了。在古代的環(huán)境下,當兵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工作,畢竟士兵們的工資和糧食基本上都不會太過于苛刻,比起一輩子種田要好多了。
再加上戚繼光在建立隊伍之前,就曾經(jīng)定下了豐厚的待遇。一年十兩銀子,在戰(zhàn)場上殺敵的時候,十個倭寇就能賺到三百兩。雖然這三百兩要十二個人的小隊一起平分,但這待遇遠比自己種田好多了。所以在薪水的誘惑下,戚家軍的戰(zhàn)斗力是極強的??墒窃谶@個時候,朝廷卻告訴他們,工資和糧食沒有那么多了,甚至還拿不到底薪,這不是讓人更加抱怨么?
糧餉的問題,在《明史》中就有明確的記錄了。我們都知道,歷史書上都講過,明朝士兵冗余。很多人都是文職卻拿著高薪水,而武將在朝廷中的地位極低,工資也常常拿不到多少。再加上朝廷內(nèi)部的貪婪腐敗,別說是百姓,就算是士兵們能拿到手的東西也很少。
而戚家軍奔赴朝鮮作戰(zhàn),同時獎賞又豐富,在明朝官員們看來,簡直就是吞錢的巨獸,自然是對他們沒有多少好感。戚家軍在拿不到應有的薪水開始發(fā)牢騷之后,就讓內(nèi)部的官員找到了理由,讓他們能除掉自己的心腹大患。
我們都知道,戚家軍前面這個戚,指的是明朝最有名的大將戚繼光。而在當時,明朝最不重視的就是武將,要是真正的靠山是戚繼光,恐怕戚家軍早就失敗了。而根據(jù)《明史》的記錄,我們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戚繼光的背后,還有著一個大官,叫做張居正。
張居正這個名字,在明朝可以說是無人不知,在萬歷年間,其權(quán)勢可以說是非常大的。不僅位居首輔,甚至有時候,還可以影響皇帝的決策。而戚繼光作為張居正的親信之一,自然也是沾了他的光。
在他的各種手段下,戚繼光的權(quán)力有保證,立下的糧餉也能夠按時發(fā)放,甚至有些事戚繼光可以直接越過上級,把大事告訴張居正,讓士兵們能夠極快地出動。自然在這段時間內(nèi),戚家軍是最為厲害的。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在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正故去之后。戚繼光自然就失去了靠山,在半年時間內(nèi),便被調(diào)離了戚家軍,轉(zhuǎn)而去南方防御倭寇了。同時戚繼光作為張居正的親信,自然是不可能敵得過那些敵視他的人。沒有了戚家軍的他,只是個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將軍而已。
所以新上臺的朝廷官員,在背后人物的支持下,自然不可能給戚家軍和戚繼光好臉色看?!睹魇贰ね醣鳌酚涊d:在萬歷二十三年,戚家軍的上司是總兵王保,而他在上臺后,見到戚家軍發(fā)牢騷,還想要找他要薪水,于是就引誘他們來到演武場,然后將他們殺死,并且給他們套上了一個反賊的罪名。
而一個小小的總兵,為什么能夠憑一己之力,就殺害了三千多名士兵呢?這背后肯定是有人指使的。而從史料中看來,很有可能,就是張居正在世時一直和戚繼光敵對的兵部尚書石星。所以從這里可以看出,戚家軍真的是否反叛已經(jīng)不重要了,畢竟無論如何,戚家軍在張居正戚繼光走后,就已經(jīng)成為了朝廷內(nèi)部斗爭的犧牲品。
參考資料:《明史王保傳》《兩朝平壤錄》。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