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包括小朋友本人,都有過這樣的困惑:
明明緊跟老師思路,當時聽得透徹明白,但是一到做題,竟然無從下手。
家長也表示很不解,孩子明明聽得認真,也懂了,為什么一碰到具體題目就蒙了?根本不知道該運用哪個學過的知識點,這可如何是好?
其實這種現(xiàn)象很普遍,不少孩子對書上的知識點倒背如流,解題時卻思維混亂,思路匱乏,直接導致成績一直提不上去,影響孩子接下來的學習,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為什么孩子會出現(xiàn)“一聽就懂,一做就錯”這種情況呢?
其實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腦科學方面,一種是孩子本身學習方面的原因。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大腦首先對記憶做存儲,海馬體對記憶內(nèi)容進行編碼,以免巨大的信息量造成記憶混亂。
然后等到需要調(diào)動記憶的時候,新皮層將大腦內(nèi)的信息提取出來,之前的記憶內(nèi)容就會再現(xiàn)。
因此,大腦的存儲量是超強的,我們都能做到過目不忘,關鍵在于信息的提取。如果信息提取錯誤的話,會憑借自己的想象力或經(jīng)驗將記憶加工、腦補,以致于篡改了信息。
所以會出現(xiàn)孩子在聽懂后,做題目時卻兩眼一抹黑,或者錯漏百出的情況。
1、只是表面懂得,并沒深刻理解
聽老師講知識點或者講題時,只是順著老師的思路,知道這題里的表面,卻并沒有深刻理解知識點,也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再加上課本例題簡單,針對具體知識點,所以當題目稍微復雜時,孩子便不能綜合運用知識點。
這種沒有真正理解題目的解法,只知道依葫蘆畫瓢的情況,不僅會影響對知識點的理解,甚至影響思維的發(fā)展。所以一定要以理解為主,做題為輔,切不可眼高手低。
2、孩子的自滿情緒
很多孩子因為課堂上老師的講解,覺得自己都懂得,或者仗著自己的小聰明,滿足于現(xiàn)在的成績,內(nèi)心過于自信,導致缺少繼續(xù)求知的動力。逐漸影響到以后的學習,因此才會出現(xiàn)“一聽就懂,一做就錯”的情況。
3、解題時粗心大意
經(jīng)常會聽到家長說孩子太粗心,導致會做的題目做錯了。其實粗心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可以反應出孩子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做題不夠嚴謹,甚至家長需要注意,孩子是不是知識點掌握不牢固,做題時出現(xiàn)猜答案的情況。
所以一定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情況,思考的時候活躍思維,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