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芨芨草
【文圖原創(chuàng)】
我們常說“知足常樂”,其實,這個知足的標準,就是一個人幸福的標準。
一個人覺得能吃上白饅頭是幸福,但另一個人必須每頓雞鴨魚肉才感到幸福;有的人能娶上老婆來是幸福,但更多的人卻追求志同道合或者漂亮的女孩子。凡此種種,既說明了每個人的幸福標準不同,又說明“知足”真是個深奧的命題。
知足常樂語出《老子·儉欲》:“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
但問題是,知足的標準不一樣,也就沒法判定一個人是否快樂。
比如,你看到一個富二代出門豪車,身邊美女如云,就很羨慕,認為這人真幸福。但當事人卻不一樣這么想,他可能覺得擁有私人飛機的那個人比自己幸福。而擁有私人飛機的那個人,可能也不知足,他還看到了比他更幸福的人。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一個人給自己制定的幸福標準越高,他的奮斗程度也就越高。
我們不妨把幸福的標準定為三級,看看這三等人是怎么生活的。
【一】一個人幸福的初級標準:老婆孩子熱炕頭。
過去農(nóng)村有一句老話“老婆孩子熱炕頭”,意思是只要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吃糠咽菜也是幸福的。
在我的同齡人中,阿康可以說是這類人的代表。因為村里實在找不出幾個這樣想的了。
阿康和我們一起上學(xué),但上到初中就輟學(xué)了,然后回家務(wù)農(nóng),幾年后娶妻生子。當我們大學(xué)畢業(yè)的時候,他的孩子已經(jīng)能打醬油了。當我們的孩子還在讀初中的時候,他已經(jīng)抱孫子了。我們每次回家,都能看到和年齡和面相很不相稱的阿康,抱著孫子在大街上轉(zhuǎn),碰到我們,老遠就打招呼。我們夸他孫子長得虎實,他就幸福地笑。那是真的幸福感爆棚,笑容不摻一點假。
阿康最著名的“名言”就是:孩子千萬不要讀書好了,誰家的孩子讀書好,老了就“得不上記”。你想啊,他都當上大干部了,是國家的人了,還有空管你?
解釋一下,“得記”是我們老家的一句俗話,就是有兒孫在身邊伺候著,感到幸福。“得不上記”就是明明有兒子,卻不在身邊照顧。
這個理論阿康講了四五十年,到現(xiàn)在也沒改變。他還會舉例子:村東頭老劉的兒子大學(xué)畢業(yè)后留在省城,結(jié)婚后,父母去住了一頓時間,哭著回來了,說“再也不去兒子那里住了”。至于原因,老劉也不說。但阿康笑了,說他的理論是正確的。
阿康還說我們,一年回來三趟兩趟的,父母養(yǎng)你們干什么?
我們當然不會和他爭辯,聽后都哈哈一笑,然后還是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誰也沒有能力改變誰。
阿康這種“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論調(diào),不能用正確與否來判定。因為幸福這個東西確實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自己覺得幸福就是幸福了,管別人怎么看。
【二】一個人幸福的中級標準:靠自己的努力,讓家人過上幸福生活,哪怕是我一個人在外拼搏吃苦,都在所不惜。
和阿康相比,我們大部分人屬于中級標準。我們不滿足于農(nóng)村那種生活,靠自己的努力,或升學(xué)、或打工,實現(xiàn)了自己的“城里人”夢。我們在城里有房,下了班溜溜馬路,高興了公園里大聲唱幾嗓子。這不就是我們兒時向往和追求的幸福嗎?我們小時候吃糠咽菜,能吃到饅頭就是幸福;但我們后來慢慢改變了,我們的幸福標準升格了,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我們要努力拼搏,讓家人過上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經(jīng)過努力,很多人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都搬到城里來住,所以,現(xiàn)在村里幾乎沒有什么年輕人了,大家都爭相在城里買房子,然后讓孩子在城里上學(xué),幸福感油然而生。
不過,我們的父母大多還在鄉(xiāng)下老家,我們想接進城里來,他們也大多不愿意。一是不喜歡爬樓,二是沒有認識的人,串門說話都不方便。“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父母們秉承的信念和阿康如出一轍。他們的幸福在那片生他們養(yǎng)他們的土地上,而我們的幸福卻在陌生的城市里。
他們幸福,我們也幸福,但卻不能家人一起幸福。這么看來,我們還是不能知足,我們還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讓父母感受到我們的幸福。但事實證明,這一點很難做到。
【三】一個人幸福的高級標準:既要當富豪,又要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層標準,還有一種高級的標準,那就是自己既要達到一般人仰望的高度,孩子也要跟著沾光,吃好的喝好的用好的,還要有最好的教育,國內(nèi)不行就出國。
別看我們村不大,還真有這類人。
改革開放后,有些人最早富了起來,村南頭的孫屠夫就是一個代表。
孫屠夫最早殺豬,春節(jié)前是最忙的時候,誰家要殺豬,就預(yù)先排號,孫屠夫一早起來,不吃飯就去挨家殺豬。屠夫的待遇,除了好酒好肉,臨走還要提走一塊精肉和一掛豬下水,這是不成文的規(guī)定。所以,孫屠夫家的豬肉和豬下水,不臭的話,能吃到端午節(jié)。
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轉(zhuǎn)的“宰把子”,卻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fēng)飛了起來,并且一飛沖天,現(xiàn)在有多少錢沒人知道。大家只能從三件事上猜測他有多少錢:一是在省城有別墅三套;二是豪車是五百多萬的;三是三個孩子,現(xiàn)在一個在韓國、一個在美國、一個在新加坡。但他的老娘也不去住別墅,就在村里一處修建的廟宇一樣的“豪宅”里住著。
孫屠夫每次回村,都給村民發(fā)煙,去他家的一人一條。幸福的笑聲傳出很遠。
不過,幸福標準并不等于幸福指數(shù)。這一點,符合初級到高級的所有人。
比如,阿康覺得幸福,但母親一場大病,擊碎了他的幸福泡沫。母親要動手術(shù),醫(yī)院要20萬,一輩子務(wù)農(nóng)的阿康嚎啕大哭后,給母親磕了三個響頭,將母親用三輪車拉回了家;孫屠夫把三個兒子都送出國后,被人戲稱“有三個兒子的絕戶”,曾在一次回家后,跪在父親遺像前痛哭失聲。而我們這些中層標準的人,那就太熟悉不過了。沒有房貸車貸的請舉手?一片寂靜。
所以,哪個階層都有那個階層的幸福,哪個階層都有那個階層的無奈。
幸福是什么?郭德綱在相聲《我要幸?!分凶詈蟮陌な牵骸?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er;box-sizing: border-box;">強掙扎著往前走,為什么這樣?我要幸福呀!”
經(jīng)過很多次的跌倒,爬起來后還要繼續(xù)前行,就是為了我們心中的幸福。
所以,追求幸福的過程雖然艱辛,但也是幸福的。至少我們有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