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馬湖位于江蘇省北部、宿遷和新沂二市結合部,西接大運河,歷史上又名、洛馬湖、馬樂湖、龍馬湖。狀似菱形,是蘇北水上濕地保護區(qū),也是南水北調的重要中轉站。
.
.
.
.
.
駱馬湖名稱據(jù)說由“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的典故而來,駱明為黃帝之子昌意,白馬為黃帝之孫顓頊,駱明其神形或圖騰為駱駝,顓頊其神形或圖騰為白馬,各取一字即為駱馬,此二者皆為淮夷楚人之祖先。駱馬湖因宋代金兵曾在此屯扎而稱“樂馬湖”、“落馬湖”?!端问贰じ咦诒炯o》載:“紹興五年(1135)四月金將度淮,屯宿遷縣駱馬湖?!薄痘窗哺尽份d“舊作落馬,受沂蒙諸上之水匯為巨浸。”《邳州志》對駱馬湖的形成記載:”川莫于河,侵莫于沂,而河,故泗道也,自泗奪河徒沂不南往、運既開,齊魯諸水挾以東南莒、武、沂一時截斷。堤閘繁多,而啟閉之務殷,東障西塞而川脈亂矣”。
.
.
.
.
.
駱馬湖是江蘇省四大湖泊之一,湖區(qū)西連中運河,東臨馬陵山,北起堰頭村圩堤,南至揚河灘(宿遷市)閘口,湖水面積260平方公里,東岸為丘陵山區(qū),北、西、南岸為堤岸平原,最大寬度20公里,湖底高程18—21米,最大水深5.5米,大小島嶼60多個。水生植物蘆、藕、菱、蒲等二十多種,盛產鯽魚、銀魚、鰱魚、青蝦、白蝦、螃蟹、河蚌等十多種水產品。
.
.
.
.
.
駱馬湖在明代以前,只是沂水入泗潴于直河口以東、泗水以北、馬陵山西側的一片洼地上形成的四個互不相連的小湖,屬典型的地殼運動構造湖。位居中間的叫大江湖,西北部的叫禺頭湖,東北部的叫埝頭湖,南部的叫駱馬湖,入湖河流集中在西北側,以沂水為主。黃河侵泗奪淮以后,泗水河床逐漸淤高。至明代后期,原入泗水的沂水嚴重受阻,被迫滯潴于此,致使4個小湖連成一片,統(tǒng)稱駱馬湖。從明清到建國初期,駱馬湖始終是滯洪的過水湖。1958年起,駱馬湖被改造為常年蓄水庫,汛后蓄水興利。
.
.
.
.
.
駱馬湖水多來自沂蒙山洪和天然雨水,沿湖又無工業(yè)污染,常年水體清澈透明,湖灘淺水中生長密密扎扎的蘆葦和眾多浮游生物,為魚類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水資源。從宿遷地圖看上去,其陸地形似駿馬,馬頭上水域又像一只飛蝠,如此則有“馬上湖,馬上?!钡恼f法,前些年由此還引發(fā)了一場駱馬湖改名“馬上湖”的鬧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