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寶的護理路上,我們的爸爸媽媽會發(fā)現寶寶感冒發(fā)燒之類的,應該是非常常見的疾病了。所以,有的家長可能對此有一些誤解,那就是這對于寶寶來講是一個小病,所以在照顧和護理的時候,可能就會馬虎大意了。那么究竟寶寶發(fā)燒如何處理呢?佰佰安全網來告訴您這方面的嬰幼兒疾病小知識。
正常體溫
1歲以內的寶寶正常 腋下體溫應為36℃~37℃,只有超過37.4℃才可以認為是發(fā)燒。但是,寶寶的體溫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也常常會出現一些波動,例如在傍晚時,寶寶的體溫往往比清晨時要高一些。只要不是持續(xù)在37℃以上,就可以認為寶寶是正常體溫。這時不需對寶寶采取任何措施,注意休息即可。
而若是高于37.4℃的發(fā)熱就屬于發(fā)燒狀況了,嬰幼兒發(fā)燒一般分為低熱,中熱,和高熱。
分清低熱中熱和高熱
小兒發(fā)熱時體溫37.5~38℃為低熱,38~39℃為中熱,39℃以上為高熱,超過41℃為超高熱。發(fā)熱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入侵所產生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有利于殲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從而有利于小兒的正常成長發(fā)育。體溫不超過38℃一般不要急于退燒,特別是在沒有明確診斷之前,如果盲目急于退燒就可能掩蓋病情,干擾對病情的診斷。當體溫達到39℃以上時就要在醫(yī)生指導下退熱。有4%~12%的孩子在高熱時會發(fā)生驚厥,驚厥反復發(fā)作可能造成腦損傷,也是某些癲癇的先兆表現,還可能導致其它危險。因此,凡有高熱驚厥史或家族史的病兒,一旦高熱就應立即給予退熱處理。
引起小兒發(fā)燒的原因有很多,大體而言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一、外在因素:
小兒體溫受外在環(huán)境影響,如天熱時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間空氣不流通。
二、內在因素:
生病、感冒、氣管炎、喉嚨發(fā)炎或其他疾病。
三、其他因素:
如預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亂、白喉、百口咳、破傷風等反應。
寶寶發(fā)燒,可能會有很多不舒服的癥狀,如:臉紅、咳嗽、全身倦怠無力、酸痛、頭暈、頭痛、嘔吐、腹痛、嗜睡、活動力差、食欲不振、吵鬧、不安、哭泣等,讓媽咪感到很心疼。不過,也有些寶寶發(fā)燒時并無任何異狀,有的寶寶發(fā)燒會被長輩誤認為是在長牙,而遭到忽略。
在給小兒退熱時,在38.5℃以下最好是選擇物理降溫,如多飲水、溫水加酒精擦浴等。
1、溫水洗澡
洗澡能幫助散熱。如果寶寶發(fā)燒時精神狀態(tài)較好,可以多洗澡,水溫調節(jié)在27~37攝氏度。注意不要給寶寶洗熱水澡,否則易引起全身血管擴張、增加耗氧,容易導致缺血缺氧,加重病情。
2、35%酒精擦浴
酒精能擴張血管,蒸發(fā)時會帶走大量熱量,嬰幼兒發(fā)燒時可以以此幫助降溫。準備75%的酒精100毫升,加溫水等量,保持溫度在27~37攝氏度左右,不能過冷,否則會引起肌肉收縮,致使熱度又回升。酒精擦浴時,用小毛巾從寶寶頸部開始擦拭,從上往下擦,以拍擦方式進行,腋窩、腹股溝處體表大動脈和血管豐富的地方要擦至皮膚微微發(fā)紅,有利于降溫。注意寶寶胸口、腹部、腳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3、熱水泡腳
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緩解不適。寶寶發(fā)燒時泡腳的另一妙處在于能幫助降溫。泡腳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水溫要略高于平時,溫度在40攝氏度左右,以寶寶能適應為標準。泡腳時媽媽撫搓寶寶的兩小腳丫,既使血管擴張,又能減輕發(fā)燒帶來的不適感。
4、冰袋冷敷
可以去商店購買化學冰袋,使用時放冰箱冷凍,由凝膠狀態(tài)變成固體后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寶寶頭頂、前額、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可以反復使用。也可以家庭自制冰袋:用一次性醫(yī)用硅膠手套裝水打結放冷凍柜,凍成固體后取用。如果覺得冰塊太冰的話,可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狀態(tài)就取出,包上毛巾給寶寶冷敷。
5、冰枕
寶寶高燒時可以做個冰枕給寶寶枕著,既舒服效果又好。去醫(yī)院買個冰袋(不是熱水袋)。把冰塊倒入盆里,敲成小塊,用水沖去棱角,裝入冰袋,加入50~100毫升水,不要裝滿,2/3滿就可以,排凈空氣,夾緊袋口,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寶寶頭頸下當枕頭。待冰塊融化可重新更換,很快寶寶的體溫會降下來。
如果寶寶的體溫在38.5℃以上,如果非需要用退燒藥,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選用,應該立即給寶寶吃上退燒藥,吃退燒藥不會影響到醫(yī)院之后的各項檢查。市場上常見的退燒藥包括泰諾林、美林、布洛芬等。其中,泰諾林比較溫和,一般在吃藥之后1個小時才會逐漸起作用。泰諾林里面有個滴管,方便喂服。1歲以內的寶寶大概一次用量0.8ml。如果寶寶體溫在39.5℃以上,也可以選擇見效更快的美林和布洛芬。任何一種退燒藥在一天之內都不要服用超過4次,否則會傷害寶寶的身體。
6個月以后是疾病多發(fā)階段,要提高警惕
一旦過了六個月,嬰兒體內的母體免疫球蛋白逐漸耗盡,疾病的高發(fā)期從此開始。所以,六個月之后的寶寶,要比以往的日常護理提高警惕。
以往不會生病的情況,現在可不一定,千萬不能大意。尤其到冬季,天氣寒冷,感冒及各種疾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要特別注意,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從行動上緊張起來。
穿衣要適量,以不影響活動為宜
很多媽媽覺得小寶貝由于抵抗能力弱,即使在溫暖的室內也給寶貝穿得里三層外三層。
要知道,即使是寶貝年齡小,穿衣要適量,如果穿得太多,寶貝一旦活動便會出汗不止,反而容易著涼,并且也降低了身體對外界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而使抗病能力下降。
有了寶貝的家庭室內一般都不會太冷,尤其北方,冬季室溫一般都在15度以上,沒有必要穿太多了,純棉內衣+薄棉的上衣和褲子足矣。
半歲以上的寶貝由于活動量會稍大,只要毛衣和保暖褲就可以了。
另外,洗澡后別馬上穿衣。剛洗完澡后,要用浴巾將寶寶身體拭干,之后別馬上穿衣服,由于洗完澡后寶寶的體溫特別高,馬上穿衣服會使他患上小兒汗癥。所以,要等寶寶的體溫降下來后再給他穿上衣服。
別讓腹部焐熱尿布,防止寶寶著涼
換尿布是在冬季護理中常見的問題,新生兒排尿很勤,更換尿布次數較多,而大多數父母都是把尿布蓋在寶寶腹部,而尿布的溫度明顯低于寶寶腹部溫度,一天十幾次更換尿閉,寶寶斷用他們的腹部捂暖涼尿布,容易受涼。這時最好選分體款式的寶寶服,連體的也要選換尿布時肚皮處不用打開的那種,免得寶寶受涼。
室內溫度保持25℃~28℃,開窗通風
新生兒對外界溫差的變化有些不適應,適宜的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5℃~28℃,冬天需要保暖,寶爸應注意通風時最好有取暖器在身旁;而室內的光線不能太暗或太亮。
有些家長認為新生兒感光較弱,害怕刺激眼睛,常常喜歡掛上厚重的窗簾,其實這是不宜的,應讓寶寶在自然的室內光線里學會適應,而避免陽光直射眼部。
即使在冬季也要定時開窗,更換室內空氣,使用空調的家庭也要定時開窗,不能僅靠空調換氣。新生兒在渾濁的環(huán)境中生長很不利于生長發(fā)育。
親朋探望時,應避免交叉感染
為避免太多的人同時探望,或者客人停留的時間過長,制定一個探訪時間表很有必要。不要在同一時間接待過多的親戚,另外,除了至親以外,其他想來探望的人最好等上一兩個星期甚至一個月。
當客人表現出要抱抱寶寶的動作時,新媽媽可以把醫(yī)生的建議抬出來當擋箭牌,客人并不一定會生氣和不理解。如果確定要抱寶寶,不妨先請客人們先清洗雙手。
增加寶寶的戶外戶內活動
戶外活動的重要性毋庸贅述,戶內活動也同樣重要。相比而言,寶寶在家的時間還是要比在外的時間長一些。一定注意讓寶寶多多活動,比如爬行、走路、蹦跳等,不要總讓他坐著玩。
小貼士:防止新生兒感冒,預防很重要,臥室要空氣流通,禁止患感冒的人接觸小兒,母親如有呼吸道感染時,應少接觸小兒,并在喂奶時戴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