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時代的她,嫁給了一個情深款款的文學(xué)青年,拜天地、入洞房,丈夫日后成為了大文豪,卻是一去再也不回頭。
26年后,丈夫歸家,夫妻再次相聚時,丈夫卻已另結(jié)新歡,而且新人還陪伴左右。
她不是別人,正是當(dāng)代文豪郭沫若的發(fā)妻張瓊?cè)A。
說到張瓊?cè)A,好多人都會覺得非常陌生,但要是提到郭沫若,就無人不知。郭沫若是大詩人、大文學(xué)家,頭上的桂冠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
郭沫若的感情世界也豐富多彩,登記在冊的妻子就有三個,跟他有過交集的女人不計其數(shù),幾乎就像他的作品一樣多。
既然郭老如此風(fēng)流,他又如何一輩子沒有碰過自己的發(fā)妻呢?
回答這個問題,難度很大,必須要從當(dāng)時那個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說起。
封建社會,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不可以做主,沒有選擇的余地,一切都聽天由命。
辛亥革命后,舊體制被推翻,舊風(fēng)俗也受到了挑戰(zhàn)。五四運動帶來了新的風(fēng)尚,婚姻自由也成為青年男女追求的權(quán)利。
不少時代青年勇敢地向封建禮教說不,對父母選擇的對象投下否決票,大膽地追求自己的愛情。
但同時也犧牲了很多傳統(tǒng)女性的幸福,演出了一個又一個悲劇。郭沫若跟原配的婚姻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chǎn)生的,既有個人的原因,也是時代的悲劇。
六零后七零后的人,一定看過劉曉慶主演的電影《神秘的大佛》,電影描述的故事發(fā)生在四川樂山,郭沫若的原配妻子張瓊?cè)A,就是在光緒十六年出生在四川樂山的蘇溪場。1911年,時年19歲的郭沫若離開老家樂山到成都讀書,到學(xué)校半年后,他突然收到了母親的來信。
母親告訴他說在老家給自己訂了婚,這個女孩只比他大兩歲,人品好,也懂文化,對方家境也不錯。19歲已經(jīng)是情竇初開的年齡,郭沫若這個有血有肉的小伙子也對異性充滿渴望。一聽說母親給自己訂了婚,而且還是個讀書人,郭沫若心里就像大海的波濤一樣難以平靜,對那個素未謀面的女孩充滿了期待。
于是郭沫若難以抑制內(nèi)心的興奮,時刻盼望著娶新娘、進洞房。幸福時刻終于來臨,第二年的正月十五,父母給自己舉辦了婚禮。
喝過交杯酒,鬧完洞房,賓客散去之后,郭沫若輕輕關(guān)上房門,迫不及待掀開新娘頭上的紅蓋頭。當(dāng)他看到新娘緋紅嬌羞然而平凡的臉龐時,卻大失所望,心頭的烈火卻像被迎頭澆了一盆冷水,瞬間熄滅。待到他再看清楚新嫁娘的小腳,他干脆就甩開長袍、拂袖而去,留下新娘一個人在原地發(fā)呆,洞房中燈盞中的油也即將燃盡,奄奄一息。
跑出洞房的郭沫若躡手躡腳來到了廂房,度過了一個難熬的夜晚。
第二天郭沫若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跟父母在一起吃飯,兩個老人誰也沒有留意新娘那強顏歡笑,殘留淚痕的臉。此后,郭沫若像住監(jiān)獄一樣,在廂房待了五個夜晚,而新娘張瓊?cè)A也在新房度過了五個不眠之夜。
新婚第五天,郭沫若就迫不及待地告辭了父母,回到了成都的學(xué)堂。告別妻子的時候,郭沫若像做賊一樣目光閃爍,不敢告訴妻子什么時候回來,因為他無法面對這段婚姻,已經(jīng)決定了不再回來,但又沒有勇氣說出口。
至于自己走后,張瓊?cè)A怎么辦,卻也已經(jīng)顧不了那么多了。
這時候的郭沫若滿腹經(jīng)綸,風(fēng)流倜儻,滿懷對男歡女愛的渴望??墒亲约嚎嗫嗟葋淼模瑓s是一段如此不堪的婚姻,一個不堪入目、如此乏味的新娘。
自己除了忘卻,除了逃避,除了要追求自己的愛情,別無選擇。
理想,總要付出代價的,也許這代價就該張瓊?cè)A來付出。
1913年暑假過后,滿懷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對新生活的渴望,少年學(xué)子郭沫若踏上了東去日本的旅程。
而他的妻子張瓊?cè)A,自嫁過來之后,就成了一只籠中鳥,被囚禁在這里身不由己。她不得不把自己所有的感情深埋心里,所有的欲望都緊鎖起來。希望自己的如意郎君能回心轉(zhuǎn)意,能有團聚的一天,盡管她知道這希望非常渺茫,可還有什么辦法呢?
張瓊?cè)A在郭沫若家中侍奉公婆、度日如年之時,到達了東瀛的郭沫若像小鳥飛到了蔚藍的天空,盡情呼吸自由的空氣。郭沫若遠離祖國,人生地疏,但吉人自有天相,感情世界并不空置。
到日本不久,一個重情重義的日本少女伊藤富子,便走進了郭沫若的世界。兩人在一起生活十多年,伊藤富子對他不離不棄,夫妻倆相濡以沫,還有了五個孩子。在郭沫若在東瀛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也沒有淡薄對原配的厭惡。郭沫若沒有單獨給張瓊?cè)A寫過一封信,都是在給弟弟的信中捎帶提一下而已。
蔣氏欲結(jié)新歡之時,還不忘給在老家的發(fā)妻毛福梅寫下一封休書,好聚好散,不能耽誤人家一輩子嘛。
可是新時代的青年郭沫若卻沒有蔣氏那么迂腐,連休書也懶得去寫一封。
但郭沫若倒是沒有忘記每次給弟弟的家書提到張瓊?cè)A,每次提及都要關(guān)照她"別忘記好好侍奉我的父母。"
1937年,郭沫若拋棄了他的日本妻與子,不辭而別歸國。 1939年2月,郭沫若老父病重,在政壇平步青云、擔(dān)任國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郭沫若衣錦還鄉(xiāng)親自探望。
回到家鄉(xiāng)后,眾親友都爭相跟志得意滿的郭沫若言談,只有張瓊?cè)A躲得遠遠的,像一個傭人那樣不敢大口喘氣。
她仔細打量著自己的丈夫,自己生命中最重要卻匆匆離去的男人。他比過去更加英俊、灑脫,昔日那個長袍少年已經(jīng)成為一個西裝革履的英俊軍官,身邊還有一個亭亭玉立、光彩照人的摩登女郎。
26年了,這是夫妻第二次相見。近萬個日日夜夜,張瓊?cè)A青燈孤影,獨守空房,大腦中曾經(jīng)無數(shù)次浮現(xiàn)著他們見面的情形;可萬萬沒有想到,夫妻再次見面時會是這樣的場景。
26年過去,自己已經(jīng)是半老徐娘,發(fā)色斑駁,而丈夫卻仍然風(fēng)度翩翩、還有美人相伴,心中殘存的一絲希望完全破滅了。
可憐的張瓊?cè)A,你不過是他家的侍女丫。不,連侍女丫鬟都不如,丫鬟還有工資呢?你呢,分文未取,任勞任怨,辛辛苦苦幾十年。
郭沫若不敢去自己的房間,因為他面對這個女人,會想起那個不堪的夜晚。
這么多年了,張瓊?cè)A和在丈夫的"新房"里,郭沫若留洋的照片端端正正地懸掛在床頭,兩人新婚時購置的家具和用品還保留著當(dāng)年的模樣。
還有郭沫若兒時的玩具,上私塾的書包,涂鴉的本子和大家捎來的郭沫若發(fā)表作品的報紙、刊物都像珍寶一樣放在書桌上,一塵不染。
此時,郭沫若的老娘已經(jīng)作古七年,七年前老母親彌留之際專門交待:哪一天小八(郭沫若姊妹中排行第八)要是回來了,一定要善待我這個兒媳,千萬不能再辜負人家了。
郭沫若聽了羞愧難當(dāng),無地自容。別的不說,就看在人家當(dāng)了這么多年丫鬟的份上,也要有個意思。
于是,大才子、大文豪突然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當(dāng)著眾人的面,上前一步,在眾人的注視下,給張瓊?cè)A深深地鞠了一躬。
不光如此,郭沫若還非??犊靥峁P揮毫,給張瓊?cè)A寫了兩首詩,一本正經(jīng)地說,我的墨寶可值錢呢,日后你要是手頭拮據(jù)了,這個還能賣不少錢。
然而張瓊?cè)A卻一直珍藏著丈夫的墨寶,無論日子多緊巴都舍不得賣掉。
在張瓊?cè)A看來,自己這輩子的守候,能換來老公的一鞠躬,和一個題詩,自己也算是值得,無怨無悔了。
1939年6月,郭沫若父親去世,郭沫若一刻也沒有在家停留,連夜攜嬌妻愛子離開家鄉(xiāng)。在村頭,張瓊?cè)A一直揮手,直到郭沫若的身影漸漸消失在視線中。 張瓊?cè)A也沒有想到,這一別差點是永遠。
解放以后的張瓊?cè)A,窮困潦倒,手頭真的很拮據(jù),但她沒有去賣郭沫若的題詩,也沒有向郭沫若伸手。原則上說,雖然二人沒有辦理手續(xù),二人已經(jīng)事實離婚,法律上沒有婚姻關(guān)系,也沒有彼此贍養(yǎng)的義務(wù)。
而且她還說郭沫若的工資和稿費也不多,還要養(yǎng)家糊口,日子過得也挺緊張的,不能給人家添麻煩。
1963年,張瓊?cè)A前往西安看望自己的姨侄女,在親戚的鼓動下,又鼓足勇氣去了一趟北京。她晚年對人說起過當(dāng)年的情形,那次她與郭見了兩次面,聊了聊家常話題,然后就回了四川。臨走時郭沫若還曾送給過她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回到老家四川后,張瓊?cè)A繼續(xù)過著平靜如水一般的生活。身體好的時候就去街上轉(zhuǎn)轉(zhuǎn),看看別人家的小孩子,一坐就是多半天。年紀很大的時候,身體不利落,便不能上街轉(zhuǎn)了,就坐在門前的竹椅上靜靜地望著街上。有時候,望著望著,淚水就從渾濁的眼睛里流出來。
郭沫若后來還真的是夠點意思,每月郵寄十五元回去,而張瓊?cè)A則按照郭沫若的要求填寫回執(zhí)。 1978年,郭沫若在北京去世。親友怕張瓊?cè)A承受不住,沒有告訴她。
在郭沫若去世一年后,有關(guān)方面在在樂山舉行了首屆郭沫若學(xué)術(shù)討論會,特地邀請了郭沫若的女兒郭庶英、郭平英參加。
這對姐妹倆倒是頗為情深義重,來到樂山后,專程去往老家看望了張瓊?cè)A。
一見面,倆人跟張瓊?cè)A緊緊相擁,不住地喊"媽媽"。
"媽媽",原本是個再普通不過的詞匯,但卻是每個女人都渴望聽到的,天下女人誰不愿做母親,看著自己的孩子從襁褓中一天天長大,陪著自己慢慢變老呢?
可是張瓊?cè)A這輩子卻因為郭沫若,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
1980年5月,張瓊?cè)A帶著對來生的美好憧憬,溘然長逝,享年90歲。